正在阅读:专家慧眼细辨真假宝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专家慧眼细辨真假宝物

转载 2010/07/12 20:37:2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53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国际博物馆日”对于喜爱古董、喜欢收藏的市民来说不啻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昨日,在市博物馆举行的鉴定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定文物的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持宝人。

  文物专家提醒,收藏仿品没有多大意义

    刚来到活动现场,记者就看到一大群人围作一团。记者挤进人群,但见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正拿着一件铜器,仔细研究着,他就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曾土金先生。另外,鉴定专家沈贵、周志民、袁学军、郑成文也将在文物鉴定活动中,充当市民的“火眼金睛”。

    一件件“宝物”从专家的手里经过,或真、或假,有人欢喜、有人叹气。在鉴定中,专家们发现了不少仿品,他们希望通过《惠州日报》让市民知道,收藏仿品,尤其是制作粗糙的仿品,即使年代再久,也不会有多大意义。

  十年收藏的3箱“宝物”仅有两件真品

    在持宝人中,有一位从龙门来的姓罗的老人格外显眼。昨天一大早,他就在儿子的陪同下,特意从龙门赶来,为的就是替自己的“宝贝”们查找一下“身世”。老人已经有10年的收藏经历了,这次他带来了3大箱“宝物”,满心欢喜地让专家鉴定。谁知一个个鉴定下来,竟然只有一个清朝光绪年间的郎红碗和民国时期的博古碗是真品。

    得知自己的收藏几乎都是仿品,老人心里有点难受,但他随即告诉记者,他并不后悔,因为只要自己喜欢,那些东西对自己来说就是“宝贝”,就是无价的。

  祖传花瓶出自清咸丰年间且价值不菲

    在鉴定现场,记者留意到,一位老妈妈仅仅用布兜装着一个花瓶,并没有做过多的包装,待她将花瓶交给专家鉴定后,得知这竟然是一个清朝咸丰年间的豆青堆白双耳瓶。

    老人告诉记者,她姓何,就住在附近,这个瓶是外公的祖上几代传下来的。家里人虽然知道这个瓶年代久远,但一直没有机会做正规的鉴定,此番得到专家的鉴定,更肯定了这个瓶的价值。由于本次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定文物活动只对藏品的真伪作出判断,不涉及文物的价格,所以老人最终也没能得知这个瓶到底值多少钱,只是从专家那里获知价格应该不低。     本报记者付海燕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