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挖掘本土舞蹈的闪光点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挖掘本土舞蹈的闪光点

转载 2010/07/12 20:53: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36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7月23日至28日在深圳举行的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大赛,全省有1500多名小演员参加,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小演员。参赛节目90多个,评出金奖11个,银奖11个,不设铜奖。惠州能拿1金2银(舞蹈《咩咩羊角》获金奖、歌舞小品《春天在哪里》、童声小组唱《周末去踏青》获银奖),很不容易。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举办6届以来,这是我市第二次获得金奖。改变了我市少儿舞蹈在全省排名落后的位置。成绩如此喜人,内幕究竟如何呢?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舞蹈《咩咩羊角》的编导文艳平。
  “吉羊”代表着吉祥、喜庆、美满、幸福,是国泰民安生活的写照   
  市群艺馆舞蹈编导文艳平长期以来,致力于少儿舞蹈的编排,并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培养了一大批舞蹈新苗。谈到这个节目的构思,文艳平说,惠州民间珍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它需要我们去挖掘、收集、创编。在构思这个作品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长期的舞蹈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使她以敏锐的触角,抓住了本土民族舞这个选题,她要挖掘本土舞蹈的闪光点。有了初步的构思,接下来就是体验生活了。为此,她十几次自费下到有本土民族舞基础的惠东盐洲、平海、以及龙门、大亚湾等体验观察生活,挖掘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在民间艺人家里,那些做道具的鱼网、鱼模、铃铛,夸张的面具和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无不令她灵感勃发。一次,在龙门瑶乡的一位民间艺人家里,文艳平突然发现门外的草坪上,一群羊在撒欢、斗角,十分有趣。羊儿的一跳、一腾、一冲、一决、一翻、一滚,无不透着一种舞蹈的情愫。瑶族老人告诉她,羊是瑶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吉祥物,在中国民俗中“吉祥”有时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是人类的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文艳平想,美满、幸福、吉祥是人所向往的生活,羊儿何尝不是?吉祥、喜庆、美满、幸福,不就是我们今天国泰民安生活的写照吗?有了这个构思,令文艳平兴奋了好几天。
  看似羊角在舞动,树起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于绘形中见神韵 
  编排这样一个舞蹈,既再现现实图景,又表现安康生活;既强化舞蹈的技巧,又能让小演员尽情挥洒,再配上瑶族舞曲,从生活中选取提炼若干有意味的场景来“活化”、来“联结”,自然构成这个舞蹈的特殊意境,朴素中见深邃。
  在创作这个舞蹈时,文艳平采用“风情画”的手法,并强化情绪,她在舞蹈中设计了一幅幅意味深长的图画,这种以体姿造型为主的情绪舞蹈,除了要注意造型本身的审美特征之外,还要精心设计舞姿与舞姿之间的动作流程。此外,还要处理好羊角这个道具的运用及舞蹈的人文背景,也就是舞蹈的生态依据和意韵。从头到尾始终以“羊儿”无限欢快的动作,作为基础依托,贯穿着一条美满、幸福、吉祥、国泰民安的主线,音乐和舞蹈动作具有强烈的瑶族风情。服饰也是瑶族的,光是小演员身上的铃铛就有一千多个。看似羊角在舞动,树起来的却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于绘形中见神韵。这与作者的生活基础和对素材的占有是密不可分的。
  从校长到老师、家长,都非常支持这个舞蹈的排练。没有大家的努力,这个节目不可能得奖
  排练是辛苦的,参加排练的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都很努力。文艳平没有半点松懈,不辞辛苦事必躬亲。给孩子们讲解动作、分析舞蹈语汇,手把手地一招一式辅导他们,使孩子们对舞蹈的背景、寓意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前桥后桥”,需要两个小演员配合,前边一个下腰,再扶住后边一个的腰把其从自己头顶甩到后边去,后边的再把前边的从自己头顶甩到后边去,循环几次,文艳平一遍又一遍地与小演员一起翻甩,光这个动作都不知练了多少遍,她和孩子们的手摔青了,脚摔肿了,也在所不惜。由于省少儿艺术花会是两年一届,他们准备的时间较早,排练的时间拉得长,断断续续有一年多,有的孩子上中学没有时间参加排练,就重新换人又要重新排练;有的孩子长高了,演出服只好改了又改。文艳平说,从校长到老师到家长,都非常支持这个舞蹈的排练,出钱、出力、又出车接送,特别是协助排练的老师,花了不少心血,没有大家的努力,这个节目不可能得奖。 
        本报记者 刘明霞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