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小村江厦史迹
转载
于 2010/07/12 20:54:1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215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江厦”这个名字为人们所熟悉,最主要的还是抗日遗址“半边楼”。我在书本上看到这段历史时,耳畔仍恍如有子弹划着火花一擦而过。所以既到江厦不可不去凭吊“半边楼”。
可是还没到“半边楼”,我的脚步就已为路旁的一个名为“挺华书舍”的建筑遗址所停留。不敢贸然走进书舍,那一刻,抬头望着“挺华书舍”四个清秀而刚劲的大字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清末,想到义和拳、英法联军,想到火烧圆明园……
我们像是小心翼翼闯迷宫一样进到“挺华书舍”。龙门县博物馆馆长罗振球马上发出惊叹,这个书舍十分完善,旧时江厦村人对文教的重视可见一斑。书舍是四进院式的清代私塾建筑,书舍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内有书屋、走廊、天井、水井等,环境较为舒适,四周还有围墙。走了一圈,罗振球肯定地认为“挺华书舍”在全龙门县的乡村私塾、书舍中规模可列前三名。
在书舍外,我们一再对着“挺华书舍”四个字出神,颇似得“时有落花至,深柳读书堂”之境。众人对书舍的建筑年代一再猜测,最后是书舍建筑所用的青砖给了我们提示。这种青砖块头较大,与清代前期、中期常见到的均有不同,该是清末的产物。这时村民中有说,记得祖辈说过书舍约略建于同治年间。
在书舍所在村道的拐角,隐约可见“半边楼”。在行进的过程中,有谁提起了谭冠英。江厦人谭冠英,光绪二十一年授翰林院检讨。一生多有义举——龙门“白沙水桥”等桥路就是他捐资所建。他有鉴于咸丰年后,学风渐衰,于是捐出义田20余亩,作为办“义学”的经费,后又捐义田8亩5分,用于设坛宣讲科理,甚得乡里崇敬。江厦村里,关于热心教育的谭冠英的文物史迹很多,我在路上就看见了好几块当年记载他事迹的长麻石块。有些甚至放在小涧之上方便过路。文化考古人士心痛之余马上和村干部商谈保护方案。
在半边楼前不禁吃了一惊。眼前的乡村天空是一片广袤的静静的蓝。在宽大的蓝色长卷当中,半边楼像是上天半带杂乱地把几种小色块都集中在一齐。这几种颜色都与楼的石砖等建筑用材有关,主要是灰色、黑色和深青,由于受过炮火的缘故,楼垮了一半,上面很明显地由于炮火在不同的部分形成了各异的颜色。这里原是村中的碉楼,有72平方米大小,高3层共16米,建于民国初年。一个甲子前的春天,雕楼还完好无缺。那年7月2日,侵华日军经过江厦村,江厦人民以这雕楼为阵地,用火药枪等与1500多名日军展开激战一天一夜,打死打伤日军30多名,其中击毙“大佐”一名。雕楼就是在那天被日军炮火所毁,疮痍满目。然而江流石不转,江厦儿女更用鲜血把它洗得越显鲜明,永远立在人们记忆中。
我站在江厦的土地上,像是突然之间迷失了自己,又发现了自己。村里的孩子放学后跟在我们后面,有个男孩说,他曾经冒险上过危危乎的半边楼,那里是村里可以把石子扔得最远的地方。
本报记者 刘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