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机械化养鸡,通电即喂食除粪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机械化养鸡,通电即喂食除粪

转载 2010/07/12 23:47:0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270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晴雨夹杂的四月,龙门县永汉镇马星村山上的一个果场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新鲜的桔子花香,满山果树上的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眼看着桔花接连开放,要是再不摘果,就要影响来年结果了。果场主人钟何金四处打探年桔的销售价格,准备为年桔找个好买家。作为我市的女种养大户之一,钟何金的创业路上既有甜蜜也有辛酸。
    据悉,我市共有女种养大户1097户,涵盖了种植甜玉米、淮山、马铃薯,养殖蚝、猪、金钱龟等行业。她们成为种养大户背后都有哪些故事?目前她们的状况如何?近日记者选取了4位代表进行了采访(另两篇报道见B2版)。
    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目前制约着我市种养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和资金。在技术方面,从2004年起,市妇联联合市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通了“科技直通车”,组织农业专家下到基层,通过田间现场教学和讲座的形式为我市农户提供各类种养技术咨询和帮助。市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政策推动了我市养殖业发展,养殖能手逐年增加,并且还带动了周边的农户致富。而资金方面,由于涉及到财政贴息、财政预算和信用担保,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

    陈红英养三黄鸡白手起家
    “三八红旗手”笑言自己像男人
    ●人物:陈红英
    ●年龄:44岁
    ●行业:三黄鸡养殖
    从借来50元买来50只鸡养起,不断发展到100只、200只、300只,到成为博罗县石坝镇最大的三黄鸡专业养殖户,存栏鸡达到上百万只,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博罗县石坝镇三黄畜牧有限公司的老板娘陈红英可谓白手起家,不仅被评为惠州市女种养大户,今年还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给小鸡穿6件 “保暖衣”:火炕、灯泡、布、塑料、炭火、棚
    近日下午,记者来到石坝镇龙口村,陈红英的养鸡场就设在一片山林里。一身职业装扮的陈红英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走得很快。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不少三黄鸡在丛林间觅食活动。陈红英在招待记者的同时没忘招呼她的客户,她带着客户参观了她的小鸡场。
    走进这个干净的小鸡场,记者看到一名工人正往一个火坑里添加柴火,炕上是用塑料薄膜遮盖起来的棚子,上百只小鸡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悠闲地吃着鸡食。但是记者感觉到鸡场中温度很高,很快就冒汗了。陈红英解释道,小鸡场专放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鸡很怕冷,一般温度都在30℃以上,所以要给小鸡穿上6件“保暖衣”:火炕、灯泡、布、塑料、炭火、棚。为了保护小鸡不被老鼠吃掉,夜晚还要给鸡场中的铁丝通电来电老鼠。
    陈红英还向记者展示了机械化养鸡:电源开启,鸡棚的传送带就向前传送至鸡棚的另一头,工人便可以十分方便地把鸡粪清理干净。而给鸡喂食也是由机械操作。据悉,该公司是夫妻档,陈红英主管公司的管理和养殖技术,丈夫黄伟祥则主管公司网络销售。
   
    最初借来50元养鸡,如今发展为龙头企业
    陈红英夫妻俩的公司分别获得了县、市、省三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44岁的陈红英满面春风、事业有成,然而期间的辛酸只有陈红英本人知道。
    陈红英说,他们完全是白手起家,夫妻俩刚结婚的时候,连5元买糠的钱都没有,结婚时的棉被都是亲戚救济的。后来丈夫跟姐姐借了50元买回50只鸡来养。由于两人勤快努力,鸡也养得好,规模也越来越大。夫妻俩看见当时的市场好,想扩大养殖规模,黄伟祥提出承包一个1000亩的山林建养殖场的想法,但是遭到了家人反对。而陈红英则十分支持丈夫,认为三黄鸡会有很好的前景。于是,陈红英帮丈夫开始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最后他们得到了家人支持。
    开山建鸡场,一连串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陈红英说,那年她刚生完孩子,家里虽然因养鸡有了一点积蓄,但是建鸡场的资金还是很缺乏,为了节省成本,她包揽下许多活儿。“那时候这里都是荒山野岭,没有电没有房,连路都没有。看到太阳一下山,就要赶紧回家,不然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最初,我们是用小型电火,后来才拉电线,现在有了变压电。”回忆起当时的艰难,陈红英笑言自己像一个男人一样,什么苦活累活都要跟着丈夫一起干。“这几年,我重建了鸡舍,泥砖房变成了水泥房,上山小径拓宽成石头路,可供大车行走。”
   
    遭遇禽流感噩梦后,更注重鸡苗质量
    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陈红英的养鸡事业也曾遭遇过致命打击。1997年,禽流感让社会上到处流传着惊人论调,恐慌的人们一夜之间开始对鸡躲避不及。在恶劣的环境下,陈红英的养鸡场受到重挫。
    “最糟糕的时候,一只母鸡从原来的24元下降到8元,整整跌了三分之二!”陈红英回忆说,当时面临这一场长达4个多月的噩梦,被迫贱卖的鸡达到4万多只,亏掉了几万元。“那是最艰难的时候,整个资金链随时都可能会断裂,但是我们咬咬牙,硬是挺过来了。”陈红英说,如果当时没有坚持下来,她的养鸡场就不会有今天这个规模。
    经历过禽流感的侵袭之后,陈红英更加注重事业的健康发展,从小鸡的孵化、饲料的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大力革新。陈红英意识到鸡苗质量的重要性,于是与镇里的孵化场签下协议:由这些现代设备的专业孵化场定向为她们提供鸡苗,从而保证鸡苗的质量。同时,陈红英还建立了饲料厂,自己采购新鲜玉米制作出优质饲料,避免少数劣质饲料影响鸡的生长和肉质。
   
    有固定销售渠道,想扩大规模让更多农户致富
    如今,陈红英的养鸡场存栏量已超过130万只,共雇有饲养人员50多人。陈红英说,早年规模较小时,所产肉鸡销路都在本地集贸市场,成本较高,而且不稳定。达到一定规模后,在本行业有了一定名气,开始不断拓宽销路,从集贸市场走向定点酒楼、饭店,从本地市场走向周边县市。“现在除了我市的惠城区、博罗县、惠阳区等地,我们的鸡在广州、深圳、东莞、河源等都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每天出栏的鸡供不应求。”
    公司发展起来后陈红英不忘回报村里,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提供鸡苗和养殖技术、负责销售,农户只管养,无后顾之忧。农户得到实惠后纷纷参与。“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大大激发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周边乡镇的农民纷纷找上门要求加入。陈红英说,她想继续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种鸡给农户一起养,大家共同致富。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