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近日,记者从龙门县麻榨镇了解到,该镇拟将大派洲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
麻榨镇大派洲,一座中国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小岛,但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曾出现过它的名字。1922年,时任团长的叶剑英元帅曾在大派洲这座小岛上留下过革命痕迹,并在小岛上修建“南庐”,种下荔枝林。2005年,南庐被定为龙门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登大派洲只能乘舟而至
大派洲位于麻榨镇东埔村边,是增江河中的一个冲积岛,总面积约有18公顷,历来是东埔村的管辖地。在麻榨镇文化站站长洪镜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东埔村的十里水湾。放眼望去,河道迂回曲折,水流湍急,四周绿树怀抱,竹影绰约;河道宽阔的河段,河底翠绿的水草隐约可见。大派洲小岛就在河对岸,隔着充沛的河水,小岛深如无人之境,给人以神秘感。“对面就是大派洲,我们必须划船才能过去。”洪镜辉介绍说,麻榨河全长约10公里,河宽约100米,水深三四米。目前还没有通往小岛的桥梁,要登上小岛只能乘舟而至。
午后的阳光猛烈焦灼,记者一行摇摇晃晃地上了借来的小木船,竹竿轻轻地撑着这一叶扁舟渡过河面,很快就来到对岸。甫一上岸,迎接众人的便是成群的蚊子,围住来人裸露的皮肤就咬。洪镜辉说,麻榨镇在旅游产业领域目前还是一片空白,也很少人到大派洲来。小岛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各种植物互相缠绕在一起,岛上也找不到路的痕迹。记者一行拨开脚下长到人的膝盖高的杂草,如走迷宫般在岛上行进。岛上的荔枝树很多,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荔枝果发酵后的酸味。洪镜辉说:“岛上有260多棵荔枝树,2000年左右曾经承包给村民管理,但是近几年荔枝价格不好,已经有三两年都没有人打理过了,所以这些年荔枝树也不见挂果。”
叶帅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上有参天大树荫盖,下有杂草丛生,岛上的空气氤氲潮湿,行走也颇为艰难,最后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岛上惟一的一栋建筑。这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袭,已经残旧凋敝,木门紧锁。小楼一侧的厨房还可见大锅炉,而屋顶的瓦片几近掉光,梁木也已腐坏。
透过锈迹斑斑的铁窗,记者看到房屋一个房间里犹有铁床和各式杂物,一片凌乱之象给人以历史尘封之感。洪镜辉说,原先小楼门前挂着一个匾,上有“南庐”二字,并且门前还立有碑,题为 “仙岛公司”。“‘南芦’二字,意思是这里能胜于芦山的自然风光,伏笔以革命胜利的远大希望。门前立碑为‘仙岛公司’,以孙中山的字激励革命士气,其实是以公司的名义来掩护革命活动。叶剑英元帅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洪镜辉说,只是,当年的匾与碑都已不见踪影,这栋破败的小楼也难见当年的景象,小楼前的一道断墙更刻画出岁月的无情。
据了解,1922年冬,获悉张民达(时任师长)与叶剑英(时任团长)决定要转入农村进行地方革命活动时,东埔村民廖雪安 (时任张民达的警卫连长和贴身警卫)就推荐了大派洲。经张民达与叶剑英元帅等人的现场考证后,发现这里正是他们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秘密研究、精研战术最好的地方。随后,他们就着手建造楼房(即“南庐”),成立仙岛公司,并开垦荒地。洪镜辉说,小岛中成片的荔枝树,就是当年叶剑英元帅率领众将士亲自种下的。“当时这些革命先辈以公司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在活动期间,开垦大派洲荒地,种下‘挂绿’品种的荔枝树共260多棵。另外,还种了树菠萝等10多种岭南佳果。”
人称大派洲为小漓江
大派洲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环境独特,十里水湾的美景,被曾来过此地的考察商赞为小漓江。而革命先人在大派洲这座小岛上遗留下的痕迹,也使小岛散发出独特的文化气息。洪镜辉说,虽然这里还没有正式开发为旅游景区,但也有当地青年、学生和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旅游,缅怀先烈。据了解,经龙门县有关部门考证,南庐于2005年11月被定为龙门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计划将大派洲与十里水湾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区,届时我们会修缮南庐,恢复其原来的面貌。”洪镜辉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