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雕花屋檐廊柱随处可见,屋内井水清甜
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江厦村旧一村民小组的挺华书舍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解挺华书舍的古往今来,记者日前到江厦村进行了采访。
“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走进挺华书舍所在的围门,记者看到,围门的门楣、大门两侧都贴着红红的对联和横批。“村里有村民结婚,大家都是在本围祠堂设喜宴。”村民谭泽雄对记者说。
从围门口向内望去,就看到了挺华书舍。记者看到,门楣上刻着的“挺华书舍”4字仍清晰可辨,笔法苍劲有力。走进书舍,雕花的屋檐、廊柱、屏风、木门随处可见,支撑建筑的石柱、青砖仍完好无损。屋内一口花岗岩包边的水井水源充足。据了解,这口井的井水相当清甜,现仍有50多名村民用水管引井水喝。
“这间书舍是由一名叫谭挺时的先祖所建,专供村里子孙后代学习用。至于具体建于哪一年,村里也没有资料记载,而且知道该书舍历史的老人都不在人世了。”谭泽雄告诉记者,以前听村里的长辈说,书舍从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一直都有人在这里读书,有时候外村的学生也会到这里读书,最多时有40多名学生。1970年左右,书舍被充公,被用作仓库存放粮食和杂物。
记者跟随谭泽雄来到当时学生读书的二进正厅。“学生多的时候就在这里读书,冬天或者学生较少时就在书舍隔壁的偏房里教学。”谭泽雄说,以前正厅门楣上挂着一块写着“翰林第”3字的古牌匾,“文革”时期该牌匾被砸烂了,当时还有一块写着“司马鸿猷”的牌匾也被拆了下来,今年三四月才在这书舍里被发现。这块牌匾目前保存在县博物馆里。
村民以挺华书舍而自豪
“村民的保护意识比较强,都积极出钱出力维修书舍。”谭泽雄告诉记者,挺华书舍历史悠久,本村的村民都引以为豪,在没有被列入相关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前,村民自觉集资维修书舍。
“听说书舍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们都很开心。希望政府能加大保护力度,在多方面给予支持,毕竟村民没有太多的资金、技术和力量来保护这些文物。”谭泽雄对记者说,村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去破坏它,做些力所能及的小维修。本报记者谢 磊左上图:挺华书舍内的雕花屏门。通讯员沈之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