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放眼国际,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将是功能的竞争而非经济总量的竞争,就如瑞士,尽管在国际上GDP总量并不大,但瑞士从自身优势出发,在金融、旅游和外交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却让全世界瞩目。
同样,龙门作为一个GDP总量并不大的县区,要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抢抓机遇,找准自身区域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态正是龙门的立县之本,也是龙门的核心竞争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时期,龙门准确地将自身定位为“珠三角生态花园”,积极推动工业的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努力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
“绿色为本,特色为魂”,不比规模比功能,不比总量比人均和特色。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龙门正谋划奋力一跃,以“鱼跃龙门”的姿态,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生态型产业形成绿色竞争力
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差异,注定其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龙门县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地势狭长、经济基础薄弱。前期受交通基础设施制约,虽有邻近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便利,但潜在的区位优势难以发挥,因此仍旧依靠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龙门。那么,龙门如何从自身优势出发,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
对此,龙门县委书记许志晖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态环境是龙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给龙门的功能定位就是‘珠三角生态花园’。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使龙门的生态环境始终在珠三角地区保持优势,并且让龙门的生态型产业发展形成竞争力。”
据了解,近年来,龙门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多种手段来推动生态特色经济的发展,围绕打造“珠三角生态花园”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的发展目标,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GDP、税收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对比“十五”期末均大幅度增长,多项指标增速在惠州市位居前列。当前,龙门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已经由“十五”期末的29.5∶32∶38.5调整为18.5∶37.6∶43.9,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龙门还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益力矿泉水等生态型企业落户建厂,吸引了温泉旅游和森林度假等多个项目,在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的同时,GDP不降反升。
在解决水泥产业环境保护的问题上,龙门采取了两项有力的措施:一是淘汰全部落后产能立窑水泥;二是推动三大新型水泥项目进行环保节能优先的技术改造。通过调整结构和优化升级,推动了全县的水泥产业由传统模式向生态化转型。目前,该县各大水泥龙头企业在排污以及废气物利用方面均已进入规范化运作,按照《京都议定书》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其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已经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实践证明,龙门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等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龙门生态型产业的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正在形成。
“工业进园区”优化全县产业布局
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础。
龙门在发展过程中将自身定位为“珠三角生态花园”,那么“花园”是否就不再发展工业,龙门经济是否因此停滞不前?许志晖认为,生态花园是龙门的最大功能优势和资源,但“花园”并不是不要工业,而是走生态型产业发展。“工业进园区”就是龙门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宝。
龙门在全县只设立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一个工业园区。其它乡镇原则上不再上工业项目。该园区主要以莞惠两地强大的科研力量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产业新集聚。由于全县只设立一个工业园区,不仅整合了全县范围内的工业资源,更进一步优化了全县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腾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按照建设新型生态示范园区的标准,龙门县把环保评估作为审批、核准新上项目的前置条件,凡是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一律不审批,重点上新型生态工业项目。同时,莞惠产业园坚持环保先行,目前日处理污水1万立方米的工业园水质净化中心已投产运营,新增的5800平方米人工湿地工程也基本完工,通过耐水植物和土壤联合作用,达标排放的污水将会得到更深度净化。
日前,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再次传来喜讯,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龙门投资约60亿元建设分布式能源站项目。据了解,该项目首期将在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2台390MW热电冷联产燃气机组和配套的热网系统作为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能够满足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生产用电、用气、供冷、供热等需求。
分布式能源站项目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对龙门和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工业新城提供条件,并且对拉长惠州全市产业链条,改善全市能源结构,推动相关行业发展,乃至优化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成为龙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强化经济特色壮大经济实力
欠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市场开发经验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只有通过培育后发优势、强化经济特色、壮大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旅游、文化正是龙门特色之所在。
农业是龙门的传统优势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龙门优质米、龙门年桔、胡须鸡、优质蔬菜等特色农业产品早已名声在外。2010年,龙门县委县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优化生态农业发展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一年来,全县完成93个村庄整体规划编制,完成农田建项目11个;申报和启动农建项目16个,启动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龙平渠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全县“三个一万亩”和“两个一千亩”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启动,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被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2年,龙门计划建成8个大型农业示范基地,建立25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15个特色农产品,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旅游优势产业方面,按照“珠三角生态花园”的定位,龙门正开展旅游二次创业,着力提升全县旅游环境及产品品质,并且着手整合南昆山与永汉、麻榨等环南昆山800多平方公里的资源环境要素,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5A级景区和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其中,南昆山等核心区域布局一批高端旅游产品,考虑增设山地自行车、森林徒步探险、缆车观光等项目,努力推动生态旅游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特色化向品牌化转变。去年12月,龙门旅游品牌创建再传捷报,荣获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首批“中国温泉之乡”和“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单位”的殊荣,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2010年,龙门全县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旅游业带动了劳动就业和社会消费,201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28.64亿元,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23.16亿元。
特色文化产业方面,2010年,文化强县战略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龙门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中,龙门农民画先后进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并成为亚运会特许商品,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全国第一家农民画博物馆也已建成。“舞火狗”被列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火狗为题材,以农民画为表现载体的第一部动画片正式开拍。据了解,接下来,龙门将依托农民画和瑶族风情两大特色文化品牌,以县城塔山公园为龙头,沿平陵龙岩古寺—景新民俗文化村—县城东较文化广场—县博物馆—天然温泉农民画博物馆—蓝田瑶族风情园,建设一条具有龙门特色的文化产业带,沿线布局休闲文化、特色民俗欣赏、特色文化产品制作、特色饮食文化、特色技能培训等产业,力求将其打造成龙门特色文化产业新名片。
本版撰文 林文通 胡著好 陈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