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县位于惠州市北部,是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面积2295平方公里,人口34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山林纠纷、移民上访、社会保障、涉法涉诉等问题凸显。面对新情况,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规律,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县信访总量和上访人数,刑事、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持续下降。近年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1.57%和91.91%,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社会各项秩序在经济发展加快条件下的“逆势”好转。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管理工作理念,促进管理方式转变
面对发展滞后而矛盾又相对突出的现实困难,县委提出了“头等抓稳定,优先抓民生”的工作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推动“四大转变”:一是工作目标上,实现由“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不稳定因素”向“最大限度地增加积极和谐因素”转变。二是工作格局上,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由政法机关、信访等少数职能部门“独舞”向全县上下“共舞”转变。三是工作方式上,把解决社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向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等源头管理强化并重转变。四是工作范围上,从注重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向注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并重转变;从注重加强本地群众服务向注重加强外来群体服务并重转变。从而逐步摸索出一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创造良好环境的新思路。
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发展成果惠民
坚持发展以项目作支撑,项目以惠民作前提。具体做到“三个优先”:一是拟建项目优先考虑民意。实行拟建项目公示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拟建项目实行网上公示制度,全面征集群众意见,民意成为决定项目成废的重要因素。如县城塔山公园和龙珠广场改造项目,我县将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项目内容、投资总额以及拟建地点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示,让公众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直接参与政府重点项目决策,使政府决策更加贴近百姓实际。二是民生项目优先上马。坚持一切项目为民生工程让路的原则,每年坚持把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近年来所上马的大项目中,民生项目数量占到全部建设项目的50%以上,涉及教育、医疗、水利、环保等领域。三是项目成果优先惠民。对征地拆迁补偿,凡是政策规定必须补偿的;凡是可补可不补的,坚决给予补偿;凡是被征地农民提出的其它合理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建立项目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动员或要求企业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并为被征地农民购买社保,为当地建桥修路等办法惠及群众。如龙江镇茶排铅锌矿开发项目,从开采的原矿中每吨提留15元给矿区所在地的集体和村民,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务工和当地车辆运送矿石,每年拿出数十万元用于当地乡镇的奖教奖学,并出资3000万元支持影响较重的村小组整体搬迁,建立科学监管和谐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有效避免了“资源挖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困留下”的掠夺式开发,一度在全市推广。
三、创新外工服务载体,促进社会融合和谐
高度关注外来工,创新服务模式,于2008年6月在龙江镇建立全市首家“外来工之家”试点, 全方位加强外来人口服务,切实推动其融入本地、扎根本地、体面生活。“外来工之家”实行党委领导、民主自治:先是由来自各省籍的外来工选出9名理事之后,再从中选出3名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的理事担任正副会长,理事会成员轮流在“家”里值班。同时,利用同省籍之间员工的老乡关系,推选出10名工作相对稳定、思想品德好、群众威信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担任治安协管员、信息员。党委政府为确保“家”与“协会”长期有效运作,还出了5条实招:一是为其免费提供办公场所,购置办公设备,订阅报刊杂志;二是每年拨付2万元作该组织活动经费;三是引导其以“家规”形式制订了“家”的工作原则、工作职责、工作守则、值班制度和投诉反馈制度,以及会员公约等;四是作出“三不”承诺:不让1名外来工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1名外来工子女上不了学;不让1名外来工维不了权;五是将“家”事纳为小镇大事重点对待,镇党委政府对“外来工之家”除“有事必到、有求必应”外,还让其出席党委政府相关重要会议,并坚持每月召集理事开一次会,了解外来工生产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外来工之家”成立时间虽短,但效果明显,给社会治安带来“两降”、“三无”、“四强化”的喜人变化:“两降”即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81%,外来人口刑事犯罪率同比下降95%;“三无”即无黄赌毒、无偷抢群殴、无罢工上访;“四强化”即外来工维权意识强化、集体观念强化、遵纪守法行为强化、自我管理与担当社会责任能力强化。2010年5月,省社调队到龙江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镇村民与外来工对社会和谐满意度达99.6%,为全省最高。
四、创新共建网络平台,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搭建强有力的维稳工作平台,整合和调动县、镇、村、村小组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优势,全面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县”的大信访维稳工作网络。一是完善四级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县、镇、村、村小组四级维稳中心建设,将素质高、能力强、经验足的人员充实到维稳一线中来,把基层的维稳力量充实集中起来,高效运作,推动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四级平台运作以来,共受理案件1163宗,办结1101宗,办结率达94.6%。同时,挖掘基层先进经验,对龙城镇林村村从1995年开始承诺的“群众有事,接报后15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这一持之以恒的做法,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二是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参与信访接访和调处制度。从2008年起,在全县探索开展了由1000多名代表委员参加的“人大代表创建和谐责任区”活动和“政协委员守法诚信、清风正气、关注民生、促进和谐”活动,借助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个人威望,探索建立代表委员接访日制度、带案下访制度、包案制度以及代表委员与职能部门联合接访、联合调处制度等。近两年来,全县共办结信访案件532宗,办结率达90%,其中有代表委员参与调处的案件占到调处总数的30%以上。三是重奖维稳有功人员和单位。自2007年起,我县在全省首创信访维稳工作奖励制度,每年年终召开一次信访维稳誓师暨表彰大会,在财政困难的条件下,拨出近100万元,对信访维稳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重点奖到乡镇、村、村民小组一级以及个人,极大地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尤其是村民小组一级的维稳积极性。近年来,全县1732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零上访”,“零上访”村民小组占到总数约90%。同时,公开处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以活生生的例子,有效净化社风气。
五、创新引导激励体系,促进社会文明诚信。
大胆改革宣传教育机制,促进宣传教育由单纯的说教式向引导式,由灌输向心理疏导、平等对话、利益关联等转变。一是在宣传中注重增加群众话语权,让群众宣泄,平等对话。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上线”和“触网”、设立电子信箱和网上“留言板”、发放群众利益诉求表,试行信访事项为民服务代理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等,有效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宣泄不满的渠道,多给群众发言权,迅速回应并落实,让人民群众在与广大干部的交流互动中感受幸福。二是在文明县城创建中让群众得实惠,倡导文明礼仪之风。从2009年9月,在全市率先启动创建省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工作,投入4亿多元完善城市公益性设施,打造城市亮点,让人人受益,并于近期成功通过省卫生县城的检查验收。同时,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长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各单位、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作用,广泛组织开展各种展示文明风貌、服务社会的活动,带动群众自己动手,共创共享城市文明成果。三是在探索建立诚信体系中引导群众,营造社会信用氛围。本着从改进民风出发,于2009年在龙田镇试行农户“诚信守法档案制度”,以农户为单位,一户立一档,一村小组归一档,一村委建一档,在全镇14个村委、196个村民小组、6000多农户中推行。征信对象包括试点辖区所有农户,采取动态化管理,信息逐步积累。按守信受益的原则,对信用评估级别较高的个人,符合入党提干、参军条件的,优先考虑;个人创业经办企业的,在政策和资金上优先给予扶持。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初步工作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村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知礼诚信风气逐步形成,龙田镇也因此先后获得了“省五个好党委”、“省刑释解教先进单位”、“市依法治镇工作先进单位”、“县信访工作最佳乡镇”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创新民主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面对近几年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民民主意识日趋增强、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的形势下,龙门县科学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验,从2005年8月起在村级全面推行以“民主提事、集智于民,民主决事、行权于民,民主理事、自治于民,民主监事、取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四民主工作法”,探索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村级民主自治新机制。这一有益做法先后在全市、全省推广。主要包括四大步骤:一是民主提事,集智于民,落实村民参与权;二是民主决事,行权于民,落实村民决策权;三是民主管事,自治于民,落实村民管理权;四是民主监事,取信于民,落实村民监督权。通过实行这一制度,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级集体事务管理,达到了“大事能议、议而能决、决而能行、行而有果”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了民主,落实了民权;顺应了民意,融洽了党群;发展了经济,实惠了群众;维护了稳定,牢固了根基。目前,全县155个行政村运用“四民主工作法”表决事项落实率达98%。(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