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思路和目标
龙门提出,到 “十二五”期末,GDP达128.64亿元以上,实现翻一番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6.6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为此,该县表示将始终坚持“人本兴县、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旺县、农业稳县、文化强县”六大战略,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着力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三是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四是着力推进生态龙门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六是着力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七是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八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大力夯实执政基础。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强县富民,让全县人民过得更加幸福”成为龙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龙门提出将以实施“六大战略”为契机,从“八个方面”推进幸福愉悦龙门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发展前景
2015年莞惠产业园规上工业总产值85亿
龙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的。过去5年,龙门的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全县完成GDP68.84亿元,实现翻一番的目标。5年来,引进富力地产、益力矿泉水、国电电力、鑫龙跃塑胶管材等38个上亿元的项目。可以说,过去5年是龙门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生态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再者,龙门所提出的这些发展目标是对龙门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和预测。龙门经济要取得发展,关键要靠项目的拉动。目前,该县储备了一大批项目,而且投资的势头非常好。工业方面,益力矿泉水、华润水泥等项目将实行增资扩产,TCL、德赛等项目有意落户龙门。目前,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区首期BT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截至今年10月底,园区建成、在建及签约企业共31家,总投资为66.2亿元。园区二期开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随着园区的开发建设,一大批项目将落户龙门,形成新兴产业集聚,有力地增强龙门的工业经济实力。预计到201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以上,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旅游投资方面,富力南昆山温泉养生谷、生活之原、南昆山温泉大观园二期、南昆山云顶温泉度假村、地派温泉度假村二期等一大批项目将陆续投产建设。另外,随着广河、仁深、汕湛等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县内公路网的完善,龙门的商贸、物流、旅游等也将活跃起来,大大促进龙门的投资,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同城双创
2014年进入国家卫生县城行列
2009年12月,龙门成功获得“广东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荣誉称号;2011年6月,该县创建广东省卫生县城通过省考核验收,2011年9月,龙门县通过省文明县城考核,该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创建广东省卫生县城和广东省文明县城是龙门关注民生、建设幸福龙门的具体措施和行动,也是全县群众的共同愿望。该县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以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为动力,顺应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推动文明县城创建深入开展,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档次,力争到2013年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行列,2014年进入国家卫生县城行列,2015年进入全国文明县城行列。把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作为龙门今后5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为巩固“同城双创”成果,将继续抓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综合整治县城环境,完成迎宾大道绿化升级;全面启动“三旧”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为第三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民生保障
新增财政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
该县提出确保新增财政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千方百计保障民生,扎扎实实解决好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饮水、行路、治安等民生问题。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补助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大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帮扶力度;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巩固教育创强成果,扎实推动龙城街道、龙潭镇、麻榨镇的教育“创强”工作,确保在2012年全县100%乡镇区场(街道)实现创建省教育强镇的目标。
愉悦龙门泉倾天下
龙门县提出,希望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游客的满意度都能在“愉悦”两个字中体现。该县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该县始终注重将发展旅游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和就业、提高群众生产与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使旅游产业成为民生载体,实现旅游惠民。目前,该县在“愉悦龙门”的基础上又提出 “愉悦龙门·泉倾天下”口号,希望龙门温泉产业的升级发展能真正提高当地百姓的幸福感和外来游客的满意度。目前,龙门温泉等旅游业发展已经带动解决近10万人的就业,真正让当地百姓吃上 “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让他们真正感到生活在龙门是愉悦的。
同时,该县大力倡导文化惠民,使人们在精神层面体验 “愉悦”。龙门传统的民间文化资源比较多,包括客家山歌、秧歌、粤剧、粤曲、赛龙舟、舞狮、舞龙、舞凤,还有“舞火狗”等。龙门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在日趋完善,近年来,累计投入1.2亿多元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完成东较文化广场、县博物馆、图书馆,还有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文化人才建设培养等工作。以龙门农民画为例,该县有近百名知名画家,参与农民画创作制作的有3000多人,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农民画培训。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谢磊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黄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