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留住“年味”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留住“年味”

转载 2012/01/25 11:37:4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县新闻中心 107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很快就迈进龙年春节了,市民又开始津津乐道过年的味道。有专家曾说过,过年与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年当中农业生产最清闲的时候,也是家族的大聚会;老人们常说,年味是全家人团圆,一个都不能少;孩子们说过年是放长假,有压岁钱、有礼物;年轻人说,年味是商业红火,社交繁忙的景象。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回味一下每个人记忆当中的“年”是什么味道。

年味是不管多远都要回家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山东小伙子小刘大学毕业后就到龙门工作,已经有2年时间了。元旦过后,小刘就开始打听火车票的订票方式,提前准备回家过年的各种事情。“现在想想,自从考上大学那天开始,回家这件事就变得特别可贵,尤其是工作之后,路途遥远,回家只能以欢度春节为由。”对于小刘来说,过年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可以回家。

    事实一再证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过年一定要回家。为了回家,外出务工人员说,我们可以披星戴月到车站排队买票,我们可以忍受车站、车厢里的拥挤混乱,不怕长途旅行导致的身心疲惫。学生说,为了回家,我们舍得花费平时不舍得花的钱高价买票和为亲友购置新年礼物。上班族说,为了回家我可以放弃出国旅游的机会和高额的加班费用。他们都说,虽然,春节在家的时间可能还没有来回路上耗去的时间多,可是毕竟是和父母亲人在一起辞旧迎新,也就了无遗憾了。和父母亲人一起过年,纵然辛苦,也很幸福。

年味是多元化的综合体

    现代人过年的方式花样多。打扫、祭祖、走亲戚这些传统的过节方式继续传承,更多的休闲方式也被人们纳入到过年的范畴当中。

    “终于就要过年放长假了。”在县城机关单位工作的陈先生说,春节打算带上老婆孩子去旅游。陈先生今年才30岁出头,平时工作时间紧,工作压力很大,旅游放松成了他的度假方式。现在他已经做好安排,等到大年初一早上给父母拜过年就出发到周边的旅游景点转一转,到外面去感受一下不同的节日气氛。有专家认为,“80后”算是伴着改革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当中部分已成家立业,或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前一代人不同,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所淡化。他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喜欢挑战,在过春节的方式上也对传统方式发起挑战。

     据了解,中国人的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年十五要吃光春节前准备的所有食物,还要吃过元宵,闹过花灯,这年才算过完。“如果按照以上的标准来衡量如今的过年,年味肯定是淡了。”今年80多岁的老人欧婆婆说,以前过年是穿新衣戴新帽,吃佳肴放鞭炮。但现在都不需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买新衣、吃佳肴。


记者手记:

    过年是中华民族盛大的狂欢节,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民俗就是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过年中的种种民俗,围绕着喜庆、平安、团圆、长寿、富贵来展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过年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合家欢聚,团聚在“年”这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因此,人们便把过年当作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样板。生活的理想化,或者说理想的生活化,将一年的企盼都集中在这几天集中实现。平时不舍得吃的,这时吃;平时不舍得穿的,这时穿。

    随着社会的进步,“年味”有了外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我们看到的处处火红,闻到的阵阵香味,听到的鞭炮声和拜年的吉祥话。

    笔者认为“过年”所包含的“团圆”、“辞旧迎新”等意义是中国人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个主题并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过年本身应该是精神文化之年,透过春联、鞭炮、饺子等外在的东西,应该去体悟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我们只有清醒、自觉、有力地保护本土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才能避免在物质面前迷失自我,把年味留住,把文化之根留住。(旋海锋)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