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大雅之堂里的龙门农民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大雅之堂里的龙门农民画

转载 2012/02/10 17:06: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 孙维晨 7549 阅读 0 评论 12 点赞

陈勇辉- 莲塘喂鸭

陈少元- 红红火火

钟永廉- 老柿子树

    安静宽敞的大厅里,两个中年男人正用丙烯颜料在一只南方特有的尖顶斗笠上涂抹出满满荷花。四周画纸与各色绘画器具错落堆叠,透露着专业画廊的粉墨气息。
  
    这两个男人衣着朴实,在入行前他们都是广东惠州龙门县的农民。荷叶的翠,荷花的艳,芯蕊的稚,在两双覆满老茧的手中栩栩如生。
  
    在全国首家农民画博物馆——龙门农民画博物馆,陈列着大量色泽艳丽、造型丰富的农民画作品。
  
    农民画,对于不常接触艺术品的人士来说稍有陌生。在上世纪70年代,农民画指由农民创作的水粉画。但随着时间的演变,农民画的含义逐步变为表现新时代农村与农民生活特色的艺术创作产品。
  
    在广东龙门、上海金山、陕西户县,随着农民画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大量作品涌入市场。市场的活跃更推升了藏家对精品农民画的收藏热情。
  
    农民画收藏升温
  
    全长20.11米的“愉悦龙门”农民画卷放置在龙门农民画博物馆展示台上。它的主要作者黄伟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用两个月时间完成这幅“巨作”后才松了一口气。这幅凝聚着他和其他7名龙门农民画家心血的长卷顺利完成后,便在当地的旅游节上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问,这幅作品多少钱会出售。结果在场的人士都摇着头说:“这是镇馆之宝,不卖的。”的确,农民画越来越得到收藏市场认可的同时,精品越来越难求。
  
    “愉悦龙门”的作者之一黄伟平,不仅仅是龙门当地的农民画家,也是龙门农民画协会副会长。他自小喜好画画,一有空就拿起画笔,“描绘家乡古民居的优美风景和村民的美好生活。”1980年高中毕业,他被分配到龙门农机一厂工作,不久便报名参加龙门县文化馆开设的农民画业余培训班,学习农民画。由于成绩突出,黄伟平在1986年被调入县文化馆负责农民画创作和美术辅导工作,成为该县第二个靠画农民画领工资的农民画画家。
  
    在龙门,有很多农民和青年与黄伟平一样,或自身喜爱或被环境浸染而放下农具专心做画师。在另外两个农民画之乡——户县和金山,“农民变画家”的现象也早已普遍。
  
    龙门、户县、金山三个画乡的作品风格迥异,龙门农民画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户县农民画则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在上海金山,这里的农民画则注重写实,把印染、刺绣、木雕、剪纸、灶壁画等江南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