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村民一大早就起来准备千人宴食材
村民在临时搭起的棚架前面观看文艺演出。
醒狮拜年
千人宴现场
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热腾腾的蒸气直往外冒,迈进门槛一瞧,烧水的、拔鸡毛的、洗菜的,大伙忙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今天是2月9日,农历正月十八,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的“做棚”日。凌晨五时,祠堂里就已呈现磨刀霍霍的场面。
“做棚”是龙门县民间习俗节日,是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做棚”,是指村民搭起棚架来摆宴招待亲朋好友,搭起棚架做戏台来演大戏,村民们把它简称为“做棚”。这种“做棚”在永汉、龙华、麻榨等镇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约有360年的历史。
上午十一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醒狮舞起。随着鼓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村民们都围了过来凑个热闹讨个喜庆。采青过后,醒狮便上门到各家各户拜年。
聚亲友,演民粹
王屋村民小组里的一些老者称,少年时代由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到亲戚家“做棚”填饱肚子。常常跟随自己的母亲走娘家,探亲戚,以前到亲戚家“做棚”要步行10里山路,背挑炮竹和一些年糕、灰水糍粑、龙门年饼走亲戚,在亲戚家能品尝到各种丰盛的佳肴。然后晚上大家搬着凳子坐在村里的祠堂看大戏。如今,“做棚”这一习俗已经相传32代了。
现在许多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惠州等地的亲朋好友都开着自家的小车过来走亲戚。特别是在广河高速公路开通以后,只用一个小时的路程便可带着一家老小到亲戚家开开心心做棚,其乐融融地畅谈。
来自广州的张先生带着一家三口过来走亲戚,他说,在城市里见不到这样的场面,民间文化的传承很重要,希望能一直保留下去。他带着7岁的儿子过来,想让他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民间文化习俗。“而且,今天第一次走广河高速,感觉非常好。”张先生说话期间,他的儿子正拿着色彩斑斓的风车,蹦蹦跳跳地跟着其他的小孩在池塘边放炮竹,时而笑成一片,时而惊呼阵阵,早已经跟这里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王屋村民小组长王治平说,这是亲朋好友一年一次的聚会,是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好平台,可以促进大家交流经验,今年“做棚”有1.5万人参加,比往年更热闹隆重。最多的一家人摆了十桌,上百人。
此外,“做棚”期间还会邀请戏团做大戏,以及一些民俗文艺表演,更深层次地让大家感受“做棚”带来的传统文化和乐趣。
重习俗,申省级非遗
王屋村民小组是具有750多年的古村落。每年正月十八日“做棚”,有诗颂道“官田做棚喜迎八方客,八百年非遗薪火相传”。
“做棚”千人宴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彩萍表示,“做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龙门县农村春节民间习俗,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极具地方特色。为了承传、发扬“做棚”这一独有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响应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推动龙门县“做棚”民间习俗早日申请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将王屋村小组申请成为广东省古村落。
鞭炮再次齐鸣,醒狮再次舞起。祠堂前,错落有致的125桌宴席以及各家各户门前摆出来的桌椅,超过千桌的亲朋好友过万人共享盛宴。桌前酒杯交错,碗筷叮当,欢声笑语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