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清代古宅做棚 喜开千人宴席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清代古宅做棚 喜开千人宴席

转载 2012/02/13 13:02:2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永汉政府网 作者: 邱燕雄 220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月9日下午,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王屋村民小组热闹非凡,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两只可爱的彩狮在清代王屋古建筑群(以下简称王屋古宅)门口喜迎宾客。原来,这一天,王屋村民小组延续着古老的习俗举行“做棚”活动,在王屋古宅开席150围,喜迎八方来客。

现场

村民自发带凳子围坐看表演

“做棚”活动又称为“做朋”,是龙门县农村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举行“做棚”活动当日,是村子里人最多、最热闹的一天。当天,记者在王屋村民小组,深深体会到“做棚”活动热闹非凡的景象。

王屋村民小组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大竹棚,演员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舞台下的村民们看得非常入迷。舞台下的上百张凳子各式各样,有些还写有名字,原来都是村民自发从家里搬来的。

舞台边上,到处都是摆卖食品及玩具的摊档,记者宛如到了农村的圩日。孩子们身穿漂亮的衣服,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食品、玩具,兴高采烈地在村子里玩耍。广场边一面墙壁上几张漂亮的龙门农民画,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桃源山庄”、“太平盛事”、“梅竹情深”……一张张精美的农民画,让村民流连忘返。原来,这是王屋村民小组的村民王志光画的王屋村民小组发展设想图。王屋古宅里,还有来自龙门县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在挥毫写对联:古村致富振民魂,盛世崇文兴国粹。

据了解,王屋村民小组目前有800多位村民,但在“做棚”当天,村子里涌进了万余人,每户村民家里都迎来了不少客人。“平均每户村民都有60余位客人来访,最多的有超过百人。”官田村村委会主任王治平说,村子里还专门请来一个粤剧团,连唱3天粤剧,让村民一饱眼福。

老人

迎来众多亲戚,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天,王屋古宅一改往日的寂静,张灯结彩迎来众多客人:大红灯笼高高挂着,功名夹上挂着大红花(有关王屋古宅的报道可见 《惠州日报》2009年9月20日A3版报道 《古宅功名夹见证族人科举功名》),祠堂门口的空地,杂草已经被锄走,平整好的地面摆放着100多张饭桌。

王屋古宅的房子算起来有200多间,但目前居住在古宅的村民只有不到10户人,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王屋古宅的“做棚”活动,让住在古宅里的老人乐开怀,因为他们也迎来了众多的亲朋好友。

今年71岁的陈阿婆,居住在王屋古宅一个幽暗的房屋里。“做棚”当天,她的女儿带着孩子、提着礼物来看望她。狭窄的房间里,传来阵阵欢笑声,陈阿婆笑得合不拢嘴。记者在陈阿婆的房间里看到,床上堆放有一袋袋营养品,这些都是女儿及亲戚送来的。陈阿婆说,她女儿年年都来参加“做棚”,每次“做棚”都来看望她,她心里非常高兴。“开心!很开心!”在与记者的说话间,又有几个亲戚提着礼物来看陈阿婆了,陈阿婆赶紧出门去迎接。

今年91岁、在王屋古宅里住了73年的李阿婆,心里也非常高兴。她告诉记者,“做棚”当天古宅特别热闹,她也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由于超过80岁,李阿婆还有资格坐上“做棚”活动的长者席,与村里近20位长者欢聚一堂。

客人

湖南朋友专程赶来凑热闹

由于做棚是当地最热闹的一天,不少王屋村民小组村民专程从外地赶回来参加这个活动。

今年41岁的村民王润红,多年来在武汉打工。由于工作繁忙,今年春节他没有回家乡过年。但到了村子里“做棚”的日子,王润红无论如何都想方设法返回家乡参加。与别的村民家一样,王润红家也迎来了众多亲朋好友和同学,其中还有一位是来自湖南的朋友。“我的朋友听我说‘做棚’活动很热闹,他就想来看看,专程来凑热闹。”王润红说,他的朋友觉得“做棚”的风俗很好,有一个平台让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增加亲情和友谊。“做棚”当天,也有不少原来住在王屋古宅后搬到外地居住的村民,专程返回王屋古宅参加活动。

今年68岁的王大姐就是其中之一。在1988年,她搬到广州居住。由于年龄比较大,她不太常回家乡,算起来已经有四五年没有回家乡了,这次是专门回来参加王屋村“做棚”活动的。王大姐在儿子的陪同下,在王屋古宅里四处看看,当看到古宅的一些房屋已倒塌,她感慨万分:“我搬走的时候,整个古宅都住满了人,房子都是很好的。这次回来看到一些房子倒塌了,还有不少地方都长满了草,觉得非常可惜。”王大姐说,在她的印象中,王屋古宅里的文王公祠壁画都很漂亮,但现在很多壁画都看不清了。屋檐下的一些木雕也残缺不全,非常可惜。“如果能有一笔资金来维修一下古宅就好了。”王大姐说。

希望

保护好古宅,申报省古村落

据了解,当天王屋村民小组“做棚”活动,开席150桌,是永汉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做棚”活动。王治平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大多都建起了楼房,村村通了水泥路,“做棚”活动已不用像以前一样真的要搭棚,外地的亲戚朋友也不用因路途遥远而要带上棉被、席子过夜。现在村子里举行“做棚”活动,很多人已是驾上私家车前来参加,文艺节目也越来越丰富精彩。“永汉镇通了高速公路后,住在广州、惠州市区的亲戚朋友来村里参加‘做棚’活动就方便多了,开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王治平说,村里的“做棚”活动不但保留着原有的风俗传统,还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大家相互交流生产发展经验,说说何处能多挣钱,谈谈种果树的经验。总结致富心得,加强村民之间的感情沟通,‘做棚’活动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平台。”

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生表示,王屋古宅是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王氏后人在这里举行“做棚”活动,更是添加了一道有悠久历史的人文景观。

参加这次“做棚”活动的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表示,王屋古建筑群很壮观,在惠州地区也不多见。他希望王氏后人能把这片建筑保护好,将王屋古宅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

相关链接

何为“做棚”

“做棚”即由各村自选农历吉日,家家户户邀请亲戚朋友到家中相聚,大摆宴席,见面交流,增进友谊。这种风俗在据有关史料、族谱记载和龙门县博物馆专家考证,从明未清初开始(即公元1647年),这种风俗在龙门县永汉、龙华、龙江、麻榨等乡镇流传至今,约有360年的悠久历史。这些地区、村庄的村民通常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底),全村每家每户按照祖先定下的规矩,集中选择一个最佳日子,准备丰盛的菜肴、美酒,邀请亲戚朋友一起前来,大家热热闹闹、欢聚一堂庆贺。并邀请外地戏班前来助兴演出,是最热闹的一天。由于人多,村民需搭起棚来摆宴,或搭棚唱戏,故称为“做棚”。

“做棚”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由最初的与远方的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慢慢地增添唱戏、看电影、篮球赛、文艺节目、生产经验交流等内容。它所带有的特色是浓浓的温情,使人心里多了一分温情和安详。它的作用除了与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外,还成为该村的推介会,成为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好的平台。(惠州日报)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