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核心提示
“双到”扶贫工作中,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被写进了许多村庄的“致富经”中。这种以农养农的发展思路虽然不谬,但是对于仍被拴在市场末梢的农民来说,依旧羸弱的身躯让他们难以逆风起飞。一旦遭遇农产品价格暴跌,不仅农户可能血本无归,扶贫单位的一片心血也会付诸东流,甚至陷入越扶越贫的尴尬境地。
对于龙门县龙华镇马嘶村来说,这样的教训同样深刻。当他们还憧憬于淮山种植的广阔前景时,一场价格“滑铁卢”很快将他们摇醒。然而,让人欣喜的是,这样的转折并没有将马嘶村的发展轨迹留在谷底。价格震荡的冲击力很快成为了该村农业产业化起飞的驱动力。而今,一座日加工能力1500公斤的淮山加工厂在让马嘶村民获得了市场主动权的同时,也让集体经济迎来了长流活水。
马嘶村的故事不仅是众多造血式扶贫案例中的一个标本,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漂亮一跃。
7月31日,龙门县龙华镇马嘶村一栋刚装修好的新房里,男主人李荣辉在打扫卫生,准备择个良辰吉日入伙。见南方农村报记者到访,李荣辉笑着说:“感谢‘双到’扶贫助我发家致富,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过去我可想都不敢想啊!”
登上李荣辉家新房的房顶,但见周围是一排排新房,一条崭新的水泥村道从房舍中穿过,道路两旁是连片的淮山田,一米多长的枝条攀援在水泥棚架上,褐色的半透明嫩叶在盛夏阳光下闪闪发亮,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马嘶村是省级贫困村,人均七八分田,加之山地少、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村民主要种植价值不高的传统作物,村里的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2009年,马嘶村被列为“双到”工作重点扶持对象。“这3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书吴伟能深有感触地说。
种淮山成立合作社
李荣辉今年41岁。一家六口挤在三间旧泥砖房里,建房成为他的一大梦想。“但是建新房少说也要十来万,我们哪里拿得出这笔钱?”李荣辉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以前他家种3亩水田、4亩柑桔,但是粮价低,桔子行情也不好,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
“2010年,扶贫工作组提供种苗和技术,让我们种淮山,我种了一亩,年底一算,纯利润有4000多元,第二年我就扩种到了3亩。”李荣辉用种淮山赚的钱,加上“安居工程”资助的25000元以及县领导的3万元帮扶款,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凑够十万元盖起了一层新房。除了种淮山,今年,李荣辉还种了3亩香蕉。他表示,如果行情好,香蕉可以赚到1万元左右,很快便能还清建房欠债,“接下来,我还要加建第二层。”
2009年,马嘶村全村415户中,像李荣辉家这样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还有63户。在“双到”扶贫工作刚刚开展时,挂点龙华镇的惠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瑛多次进村考察,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持方法。
马嘶村由惠州市外事侨务局结对扶贫。经过调研论证,该局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村民一起商议,最终敲定以种植淮山作为脱贫突破口。
2010年,第一期试点的80亩淮山被种下。马嘶村受助的26户贫困户中有25户参与,共种下19亩。每户种植面积少的半亩,多的两亩。当年淮山丰收,每亩纯收入近5000元。
尝到了种植淮山的甜头,第二年,全部贫困户都种上了淮山,原有的种植户也扩大了种植规模,全村淮山种植面积达350亩。当年,马嘶村成立了淮山专业合作社,村支书吴伟能担任理事长。
然而,事情并未一帆风顺。2011年,喜获丰收的马嘶村种植户遭遇了淮山大跌价,收购价从2010年同期的每斤4-5元跌到1-2元,一些卖相差的,甚至几毛钱都没人要。面对着收回来的满屋淮山,吴伟能犯了愁。他和镇委副书记陈奕权一同,跑了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等地的超市、批发市场,虽然价格仍不令人满意,但总算销出一些。
深加工带动周边村
面对鲜淮山市场疲软、种植户不掌握定价权的窘境,吴伟能提出办个深加工工厂,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消化滞销的淮山。吴伟能的想法得到了张瑛以及惠州市外事侨务局、龙华镇政府的支持。为了解决启动资金难题,张瑛为马嘶村争取到外资企业20万元资助,惠州市外事侨务局发动多家企业捐资,共募款150万元。首期投资落实后,2000平方米的厂房很快建成。今年6月,马嘶淮山加工厂正式投产。
“我们的产品没有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的。”吴伟能举着一袋包装上印有“诚信赢天下”字样的淮山干片向南方农村报记者介绍,只有做绿色健康食品,对消费者的身体负责,才能嬴得市场,“淮山片是偏黄的,那是淮山的本色,市面上那些雪白的都是硫磺熏蒸出来的,吃多了非但没有保健作用,反而有害。”
在发展淮山种植基地和兴建淮山加工厂的过程中,张瑛曾多次到马嘶村,对工厂筹建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并为加工厂的证照办理等多方协调,推广马嘶淮山的品牌。
现在,马嘶淮山加工厂日处理淮山1500公斤,可承接一万亩淮山的深加工任务,去年向周边县市的淮山种植户收购淮山十万斤,带动了这些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我们以2元/斤的保护价收购淮山,不挑品相。”吴伟能的话给淮山种植户吃了一颗定心丸。经过加工,6斤淮山可产1斤淮山淀粉(市场价格60元),3斤淮山可产1斤淮山干片(市场价格30元)。马嘶淮山加工厂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十多万元纯利。
拓销路寄望旅游牌
张瑛还为马嘶村争取到50万元的企业资助,加上惠州市外事侨务局投入的20多万元资金,马嘶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速。2011年,马嘶村63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2500元,实现100%脱贫;村集体收入也由2009年的不足5万元,提升到了近20万元。
吴伟能表示,将“马嘶淮山”这一品牌打响之后,马嘶淮山加工厂还将引进大型食品企业,开发“即食淮山片、淮山米糊”等产品,进一步挖掘淮山产品的潜力。另外,马嘶村还将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把作为加工副产品的淮山外皮用于养猪,发展猪粪养鱼和塘泥肥田。
目前,困扰吴伟能的,还是深加工产品的销路问题。他说,虽然他们的产品已经打开本地市场,但本地消费量不大。他认为,如果能通过龙华镇旅游项目带动,将马嘶淮山这一绿色产品向游客推介,销量一定会上去,对周边淮山种植户的带动作用也一定会更大。
而以镇委书记林大升为首的龙华镇领导班子,正在积极推进镇区的战略规划,打造龙华田园生态小镇。吴伟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龙华旅游品牌名声渐起,马嘶村也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