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7月下旬的一天,阳光灿烂,明媚耀眼。早晨10点钟左右,龙潭镇新寮村村民陈叔开着摩托车搭载了两大袋新鲜竹笋回来了。据介绍,这些竹笋就是我县远近驰名的土特产之一——西溪笋。“这是刚从自家竹林里挖回来的新鲜西溪笋,把它蒸制后就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成笋干。”陈叔告诉记者,为了能有充足的太阳把新鲜西溪笋暴晒成笋干,早上六七点他就已经在竹林里挖竹笋了。
据了解,龙潭镇新寮村是西溪笋的主产地,制作和销售西溪笋是该村的一项传统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有3000多棵笋竹,像陈叔这样种植、制作西溪笋的农户有300多户。每年7至9月西溪笋的生长季节里,该村每家每户的门口、楼顶、晒谷场里到处都晒有金黄色的西溪笋。
西溪笋产于龙潭新寮村
进入龙潭镇新寮村地界,沿途已看到连片的竹林随村道一直延伸,山里、村边到处都可看到竹子挺秀的身姿。仔细一看,记者发现这里的竹子都不尽相同,有单竹、泥竹、毛竹等等,这些竹子长出的笋是否就是西溪笋?新寮村村委会主任黄松发解答了记者的疑问,这些并非产西溪笋的笋竹。他说,产西溪笋的笋竹叫大头竹,当地人也称甜竹或麻竹。大头竹的竹干相当粗大,长出的竹笋个个粗大肥厚,个头有五六斤重,肉质鲜白肥嫩、清甜爽口。
黄松发表示,每年的7至9月份适逢雨季,是西溪笋生长速度最快、产笋最多的时候,一棵母竹每年最多可挖300至400斤笋。村民一般每隔三四天左右就可以挖一次笋。“竹子的寿命比较长,一棵母竹被挖走竹笋后仍然会循环不断地生长竹笋,我们在挖竹笋时也是注意保留一两个笋让其长大作种更替母竹。”据介绍,农户把西溪笋挖回来后就放在一个特制的近70厘米高的铁蒸笼里用水蒸煮,2个多小时后即可捞出切片放在阳光下暴晒2天左右即可成笋干进行销售。
相传新寮村500多年前已有村民种植大头竹,并且学会将竹长出的嫩芽(也就是“笋”)挖出食用,其历史已相当久远。黄松发介绍说,解放前新寮村与现在的龙华镇西溪村同属一个生产大队,时称西溪村。后因战乱,上西溪划为龙潭镇新寮村,下西溪则划为龙华镇西溪村。虽然新寮村的村名改了,但是西溪笋的主产地及品质是作为“上西溪”的新寮村所产为最佳,因此仍然沿用“西溪笋”这一名字至今。“很多人以为西溪笋是产于龙华镇西溪村,却不知现在龙华镇西溪村产笋已不多,是以龙潭镇新寮村所产西溪笋最为正宗。”黄松发说道。
计划成立西溪笋专业合作社
黄松发表示,新鲜的西溪笋因含水份极高,为了便于运输和贮存,一般将其制作成笋干进行销售,由外地客商进村以每斤26元左右的价格进行收购。据统计,每年7至9月新寮村可生产西溪笋干10万斤以上,可为每农户带来7000元至1万元的收入。
在龙潭镇一间龙门土特产销售门市店,记者看到西溪笋干被打包成袋装销售,售价为每斤35元。特产店老板谢先生告诉记者,西溪笋鲜笋与干笋各有各风味:鲜笋肉质鲜白肥嫩、清甜爽口;干笋色泽金黄,香甜爽滑。用作各种肉类的配料可蒸、可炒,其味特佳,特别受游客欢迎。与此同时,据有关资料表明,笋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铁、磷、镁等无机盐和有益健康的多种氨基酸;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其在肠内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能促进肠蠕动,增进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和排泄,减少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积留和吸收。
黄松发说,上世纪80年代初,西溪笋才卖5元左右一斤,现在因旅游业发展和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西溪笋的价格已越来越高。而西溪笋也因在没有污染的深山中自然生长,无农药、肥料,易种易管,产量高,口味好,非常符合现代人对绿色食品的标准和要求,极受市场欢迎,成为了龙门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黄松发表示,目前西溪笋主要销往广东省内外及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为进一步扩大西溪笋的销路和品牌影响力,新寮村计划在近期成立西溪笋专业合作社,使西溪笋种植和销售规模化和产业化,增加农户收入。
采访结束前,记者在村民陈叔家中一尝新鲜西溪笋炒猪肉和笋干蒸鸡,清甜爽滑的清新口感吸引了食客的味蕾、留住了心。西溪笋的种植和制作成为新寮村的绿色产业,将如高挂空中的艳阳一样闪亮耀眼。(文/图 沈知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