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点灯:传承民族传统习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点灯:传承民族传统习俗

转载 2012/09/27 00:24:5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县新闻中心 顾丝弦 717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举行祭祀仪式。

点灯祈福。

    “点上了,点上了”一男子大步跨过门槛,从祠堂里跑出来。瞬间,几兄弟便立刻围了过来,纷纷借着该男子的火种,将自己的灯壶点燃。紧接着,更多的人兴高采烈地从祠堂提着灯壶跑出来。祠堂前,人们纷纷蹲在地上,围成一个个小圈,争相将自己的灯壶点燃。一盏盏微弱的火光聚集在一起,即使是白天,也迸发出了耀眼的光。煞那间,大人小孩手里都提着一盏大红色的煤油灯壶,脸上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挂灯笼贴对联场面如同过年

    9月11日,平陵镇山下刘氏宗祠重建竣工庆祝典礼仪式在黎明破晓时拉开了序幕。当第一缕阳光照入祠堂,村里的人们便开始忙碌着,将猪、羊、三牲等拜祖祭品一一摆上供桌。侧间里已经冒着热腾腾的蒸汽,炉火烧得正旺,厨师们已经开始准备午膳需要的食材。

    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贴好了对联,如同过年一般喜气洋洋。弯曲的小路上,车辆陆陆续续地驶入这个喜庆的村庄。

    6时30分,舞狮队在各宗长的带领下,开始酬神仪式。鞭炮锣鼓声响彻云霄,祥狮起舞,宗长们烧香酬神,祈求平安健康、富贵兴旺。

    仪式主祭共有8位,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除了辈分高,还要求财丁兴旺,在村里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同时代表着各屋各围。80岁高龄的刘焕容老人作为主祭之一,如今已是四代同堂,一家老小共16人,其乐融融。

    家家户户争相点灯祈福

    在28声炮响后,族歌奏起,宗祠门匾被揭开,“刘氏宗祠”赫然高挂在宗祠大门的顶上。经过大门、屏风、上堂。8时整,亮灯仪式开始,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进入祠堂将煤油灯壶点着。

    一位老人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从侧门迈出,小男孩兴高采烈地提着点燃的煤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时不时地望着灯里的火苗,生怕火苗熄灭了。老人说,要将点着的煤油灯壶一路小心地带回家,供奉在家里三天三夜,寓意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村里的小孩们从小就知道点灯的仪式,每逢过年,村里都会举行点灯仪式,十分热闹。

    山下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三才也是这次仪式的主祭之一。他表示,刘氏宗祠重建竣工庆祝典礼将大家聚在一起,保留了传统文化,将习俗传承下去,促进和谐发展,团结全村人,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山下村作为白芒坑革命历史遗址的所在地,重修祠堂也是为革命老区树立新形象。

    骑着单车出去开着小车回来

    村子里,人们提着灯壶走在小路上、穿过田野间,从祠堂中迈向四面八方。有高三层的小洋楼、也有朴素的平房,大家将各自的灯壶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安放,心中无比虔诚。

    “出去打拼了30年,如今,这里的人和路都变了。小时候,骑着单车出去,现在大家都开着小车回来,每逢节假日都塞车。”如今在佛山自己做生意的刘满春说。刘满春家有六兄弟,全部都出外工作,但是几乎每周都会回来。尤其广河高速开通以后,佛山到龙门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路边的停车场,光是佛山的车牌就有几十部。刘满春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外面打工,自己公司请的人也大多数都是村里人。山下村的人很淳朴也很踏实,村里的年轻人都很肯干,不走歪门邪道。刘满春并没有拿着灯壶,他说,因为路上带着灯不方便,把灯放在心里就好。

    村里的老人说,年轻人出外打拼,赚到钱以后就回家把祖祠修葺好。这次重修祠堂的资金大约两百万,都是村民们自愿捐资筹集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保护祠堂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这些年,不少老人随着自己的儿女出去享福。如今,看着祠堂重建一新,心中充满了欣慰。正是因为刘氏人有着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才有如今的辉煌。

    刘三才介绍,如今山下村共有村民2500人,其中外出做生意当老板的约100人,村民人均收入约6000元,全村小轿车达120多辆。

    祠堂开辟农家书屋

    中午12点,香火烧得正旺,祠堂里、大树下、大棚内,超过75桌的流水席位座无虚席,从广州、佛山、汕头等地回来的刘氏人齐聚一堂。村里的人则在家中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

    老人们拿着重建前的祠堂图片说,曾经的祠堂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四年),是山下刘氏开基祖映珖公聘请名师精心建造,结构为上五下五间,二廊二间,三门转围龙三幢的平面瓦房。因年深日久,残缺不全,宗亲们提出重修祖祠的强烈要求,并于去年10月1日举行了捐资大会。2011年八月初八(9月5日)辰时正式动工重建,采用琉璃瓦、青砖和土木结构凸显客家风格,直至今日这座具有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新祠堂正式落成。

    祠堂重建的同时,其文化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增强。祠堂的侧间被开辟为农家书屋。悠闲的时候,村民就可以到农家书屋,看看书,下下棋,说说家常话,不仅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而且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