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美丽的龙门县城一角。 本报记者黄宇翔 摄
走在龙门,随处可见秀林青山相依,绿水蓝天相映,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记者获悉,龙门县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今年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村44个,确保明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优势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5.3%
“绿色生态是龙门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走生态型发展之路是龙门的必然选择。”龙门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说,生态环境是龙门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龙门的生命线。
据了解,龙门的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在珠三角乃至全省保持领先。空气质量常年为优,地表水质为一类至二类,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5.3%,其中南昆山、桂峰山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南昆山还被誉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和“天然氧吧”。
目前,该县正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系列工作,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碳汇林建设、“森林进城围城”等6大工程。现已投入1100万元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32公里、面积12572亩。
成效
平陵龙江酸雨现象基本消失
自2011年龙门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县以来,该县加速构建“绿色为体,特色为魂”的县域经济框架,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污染减排制度,严格环境准入政策。早在2007年年底,全县就集中开展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整顿,关闭83家非法开采矿点;逐步关停了所有立窑水泥厂,淘汰落后产能196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206.5吨,引进并扶持塔牌、华润、光大三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并督促其采取技术更新改善生产条件,把工业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环保监测数据表明,从2011年开始,平陵镇、龙江镇的酸雨现象基本消失。
坚持工业进园区发展思路,加快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该园区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掠夺型项目,着力引进电子信息、服装加工、新型建材等环保型“绿色企业”。
加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近3年来,全县共投入超过1.2亿元用于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县城、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南昆山管委会3家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
进展
6月底前完成7个镇收垃圾中转站建设
为确保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今年全县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村44个。7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镇(街道)垃圾转运设施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多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各乡镇要按要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确保实现乡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县环保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正在建设的平陵、永汉2家污水处理厂以及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预计9月前建成投入运行,正在筹建的麻榨、龙华、龙潭、蓝田、地派5家污水处理厂本月底也将全面开工。
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方面,龙门县将实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通过招标运营公司,采取市场化手段,实行全县一盘棋,从收集、清运到终端处理采取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据悉,该县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永汉、平陵等7个镇级规范化垃圾中转站建设。
本报记者黄宇翔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通讯员姚志玲 刘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