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专家支招:防治小儿手足口病有窍门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专家支招:防治小儿手足口病有窍门

转载 2013/05/04 15:17:4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县新闻中心 李秀颜 140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日前,记者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今年1至4月份我县发生手足口病例200多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该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每年4至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该病多发生于1到5周岁小孩。家长应避免把小孩带到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干爽,要注意小孩个人卫生和提高小孩免疫力。

    在县人民医院儿科,家住县城的邬阿姨和她的媳妇正带着小孙子来看手足口病。邬阿姨向主治医生及儿科相关负责人询问小孩的病情,神情略带紧张。该医院儿科副主任旋玲芳要求邬阿姨放松,并说目前小孩子的病情并无大碍,要让小孩子多休息,并多关注小孩的体温和病情的进展。

    旋玲芳表示,“如果家里出现小孩发生手足口病,要保持室内通风干爽,最好用含氯消毒水对家里进行消毒;并要密切关注小孩的病情,尤其是小孩的体温。”一旦小孩出现体温38.5摄氏度以上,持续不退4小时以上,且出现不吃不喝、呕吐等现象的,则提示病情为重,要立即将小孩送往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治疗。

    “其实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的。”旋玲芳表示,根据该病多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地方和通过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的特点,家长应保持家里通风干爽,每天要对室内通风2次,每次不低于10分钟,并要对床单被铺进行清洁和曝晒。另外,要小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在注意提高小孩免疫力的同时,避免把小孩带到人员密集的场所。

      相关链接:

    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由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A组16型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全年均有发病,4至7月为发病的高峰期。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易感人群为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