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坚持“五位一体”实现绿色跨越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政府机关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坚持“五位一体”实现绿色跨越

转载 2013/08/09 16:41:2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南方日报 147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南昆山的生态保护与旅游的发展相得益彰。梁维春 摄

环南昆山旅游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的产业特色已经初步形成,每年都有几百万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资料图片

龙门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骑友。     资料图片

     如果把一个地区比喻成不断向前奔驰的列车,那么从它选择的方向,我们能看出它的抱负。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龙门的现状,一直被认为是龙门发展的软肋,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时过境迁,曾经大家认为的劣势反而使当地生态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龙门县发展生态型产业实现绿色跨越奠定了基础。定位是“珠三角生态花园”、发展目标为“生态经济特色县”,在发展进程中找到自己独特位置,龙门走出了一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同时又能够与珠三角地区形成产业互补的绿色发展之路。

    “当前,龙门县发展条件在变化。变化实际上就是机遇,关键是能否抓住。”今年5月,市委书记陈奕威参加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龙门县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提出寄语,龙门交通一度比较闭塞,但随着广河高速的开通,龙门已经从“后卫”变成“前锋”,区位优势得以彰显。龙门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强化赶超意识,为全市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优良“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实现发挥独特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产业发展

    全力推进“五大平台”建设

    一个地区要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持。要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方案,龙门充分认识到差距,树立起“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发展意识。对于产业发展,龙门也早有谋划,加快推进“五大平台”便是当地新一轮发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县唯一的工业载体,龙门全面加快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建设,打造工业化发展平台。园区基础设施首期工程基本完成,拉通了园区路网主骨架,各地块完成了主车道贯通。建成规模以上企业21家,在建企业15家。新引进三富精密、广东赛康制药2个项目,在谈项目7个。上半年园区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9.0%;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16.5%;税收0.64亿元,增长6.7%。

    同时,全面加快东区建设,打造城镇化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东区客运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商业城、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等条件成熟项目建设。启动了入城门户建设,着力推动县城、莞惠园区及平陵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的扩容提质。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化农业发展平台。重点抓好了水稻高产示范区建设,打造龙门优质米品牌。加快水果等产业转型和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果农改种高效短期的粉蕉、青花梨、杨桃等柑桔更新替换品种。全县粉蕉种植面积已扩展到4.5万亩。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4个。加快三十公里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农民画产业发展。组织龙门农民画参展深圳文博会,进一步提升了龙门农民画知名度。日前,龙门农民画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制作元素,30幅画作已被制作成《辛勤换来五谷丰登》、《圆梦路上春意深》等公益广告,陆续在中央媒体以及各级各地媒体进行刊播。

    世界级的资源,自当有世界级的抱负。五大平台中,推动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平台成为龙门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今年来,龙门全力推动了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园区参与省示范园区竞标工作。加快推进了国华置业、中航科技南昆山项目、富力永汉地产等项目建设,在重大项目带动下,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旅游业持续畅旺。全县共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增长13.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36亿元,增长15.6%。

    ■民生改善

    有限财力优先投入民生

    “发展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发展的动力来自民生改善。”对于发展与民生的关联,龙门县委书记许志晖曾如此说道。而一直以来,龙门也把改善民生作为从政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近五年来,龙门坚持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投向民生领域,把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改善民生倾斜,累计投入民生事业资金46亿元,年均达7.6亿元。其中,2012年,投入民生事业资金12.5亿元,增长33.8%,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6.6%。每年都安排十件惠民实事和一批民心工程,对民生项目开好“绿色通道”,项目用地和项目资金提前纳入预算和规划,实行优先立项,优先动工建设。

    如今,龙门创建文明县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道硬底化改造、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民生建设均走在全市前列,其中县城河堤防洪工程建设,更被省水利厅列为全省样板工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龙门完成了金龙大道改造建设,广河高速全线通车。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龙平渠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沿线4个乡镇近10万人受益。全力推进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幸福乡村建设年”活动,城乡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立,环境持续改善。“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卫生县城”,教育“创强”实现“镇镇皆强镇”,获评“广东省双拥模范县”,一系列殊荣的获得体现了龙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

    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三年来,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累计投入2.2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719.18万元;共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36个。到2012年,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平均13.75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大为改观,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群众得到实惠。2012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3万元,比2007年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60元,比2007年递增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亿元,比2007年增长142%。广大群众在发展之中享受了更多实惠,也树立了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

    ■社会管理

    多项创新举措排解民忧民困

    近年来,龙门县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以民主、法治、文明的理念推进社会建设,亮点频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编制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碳汇林和森林进城围城等“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3%。

    为加强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龙门在村级组织全面推行以“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事、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四民主工作法”,引导村级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执政水平。目前,全县行政村运用“四民主工作法”表决事项落实率达98%。同时在基层组织中实行“三先”工作法(党务村务大事党员先知道,群众困难党员先想到,两委要求党员先做到),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

    普遍建立“特色之家”,实行服务对象自主管理。龙门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外来工之家、复退军人之家、妇女之家等特色之家,推行党员领导、部门协调、服务对象自主管理的服务方式,所有服务对象诉求均在特色之家解决,搭建了党群、干群交流联系平台,维护了基层稳定。试点开展了“诚信守法先进户”活动,在惠农助农、入党入伍、扶贫致富等方面给予先进户优先照顾,使得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村民法律素养的提高和形成知礼诚信的社会风气。同时,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机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在全省率先实行信访事项代理制度,允许基层党员、辖区人大代表和挂钩县镇领导代理申诉,主动协调化解矛盾隐患。

    通过在乡镇设立了“司法惠民工作站”,全县179个村(居)配备了“法制副主任”,引导基层群众学法用法,教育基层镇村干部依法行政,切实提高基层群众学法用法,用法律解决群众的纠纷和基层矛盾。通过启动“平安龙门”建设,进一步落实县领导信访维稳包案制度、各级领导“大排查、大下访、大包案、大调处”制度等,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既维护社会稳定,又引领各级领导尤其是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切实培育排民忧、解民困的责任意识。

    ■数说龙门

    2012年,全县GDP实现101亿元,近五年年均递增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4.6%;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比2007年增长477.3%。

    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5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连续五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三产结构为17.50:38.50:44.0。

    2013年,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保持领先。1-6月,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26亿元,增长15.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83亿元,增长31.8%;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58亿元,增长32.7%。

    围绕龙门县与全市同步进入珠三角发展第二梯队的目标,到2017年全县经济总量争取达到220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争取达到15.5亿元。

    ■进入第二梯队思路

    (一)狠抓政治建设。按照“政治民主、法治思维”的要求,推动各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包括深化“四民主工作法”的应用升华,调动全社会参与进入第二梯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狠抓经济建设。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好莞惠产业转移园、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园区等“五大平台”建设,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构建成“绿色为体、特色为魂”的产业体系。

    (三)狠抓社会建设。把德治、法治、文明理念融入社会建设当中,大力推进社会建设进入依法治理轨道,力争2014年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县城,为进入第二梯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狠抓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将本地独特的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当中,提升进入第二梯队建设文化内涵。

    (五)狠抓生态建设。使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领先优势,生态型产业逐步形成竞争力;完善覆盖城乡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力争2014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县。

    (六)狠抓“五大保障”。一是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二是强化用地保障等发展要素,一方面发挥好重大项目优势,争取列入省级项目解决用地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好现有政策解决用地问题。三是激发内部活力,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根据乡镇的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定位,建立既有共性、有区分个性的考核办法,调动乡镇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四是提高队伍发展能力。加强学习培训和纪律教育,强化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好“服务型机关建设年”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是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针对企业现实的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激发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二是针对百姓的现实需要和对未来的期盼,进一步加大惠民利民的工作力度,把百姓的愿望融入到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目标任务中,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