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百年谷行街经久不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百年谷行街经久不衰

转载 2013/10/09 19:47:2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新龙门 10253 阅读 0 评论 8 点赞

  龙门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在县内有一条450多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谷行街。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县城很多老街都失去往日“风采”,但谷行街却仍然兴旺,街内售卖的物品也早已和以前大相径庭,成了一条“名不符其实”的老街。

历经多次扩建成现规模

  谷行街位于龙城街道,在万家福购物广场至龙田镇府门前,全长约600米。解放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谷行街及与谷行街相连的高街、卖箩街、饼街、席街、木匠街等是县城最繁荣的商贸交易街道。日前,记者在县糖烟酒公司谷行街宿舍看到了明未清初修建的一堵围墙,该围墙仍保存得非常完整,这说明谷行街历史悠久。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代初,县政府为了把狭窄的谷行街扩宽,在现谷行街59号附近拆了4间铺面作街道路面,七十年代又在现谷行街30号附近再拆入几米扩宽路面。谷行街最兴旺时期是七、八十年代,当时县饮食服务公司两间饭店一间冰室、糖烟酒公司门市、药材公司门市、食品公司门市、日杂公司门市、百货公司二门市、龙城供销社门市、粮店门市均设在街内。

  今年83岁的王好婆婆在谷行街居住了60多年,她说,解放前谷行街作为城外一条商贸街,当时街道狭窄只能通过一辆牛车,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如饮食店铺、米铺、杂货店等,街道两旁摆放的农副产品以瓦檐下为界。王好婆婆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银元券贬值,不能用来购买东西。1950年至1951年,县城用谷物代替货币,市民以粮食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和其它食品(当时一担谷价值约6元),谷行街的名字就更加贴切了。

  从小就在谷行街长大的廖结玲老人表示,谷行街历史悠久,当时来趁圩的各村村民靠走路挑东西来摆卖。特别是甘香村、水西村、水贝村的村民来谷行街趁圩的时候,要在甘香撑船过渡(即现在县游泳馆前撑船到龙门宾馆大榕树下方)。在谷行街交易的农民,有时一些农副产品一天只卖出一半,挑回家又太辛苦,于是他们便将剩下的物品寄存在本村出入店铺,等到下个圩日再卖。所谓出入店铺就是各村在谷行街设的定点铺位,方便前来趁圩的村民喝水、临时存放东西。

  很多街道名字与原售卖物品相关

  据居住在谷行街的老人回忆,他们的老一辈跟他们讲,谷行街这个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开始的时候,每逢墟日,农村很多人都把稻谷统一摆放在谷行街上卖,慢慢地,街道的名字便约定俗成地叫做谷行街。随着谷行街的人气越来越旺,慢慢地到街道摆卖的人多起来。这些摆卖的物品一般都集中在一起,最后形成了其它的卖箩街、饼街、席街、木匠街等街道,这些街道的名字大多都与其售卖的物品相关。

  连接到谷行街的还有一条名字很特别的街道,叫做龙江街。龙江街并不是说这些摆卖的人都来自龙门县龙江镇,而是来自顺德龙江,人们约定俗成地就把这条街道称之为龙江街。当然谷行街附近还有一些街道的名字与售卖物品无关,而与地形或标志建筑相关,如高街就是因为其地势较高而得名,庙前街就是因为街道在一座寺庙前面而得名。据原县博物馆馆长罗振球介绍,谷行街的名字在起名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方便人们记忆,所以名字都与当时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街道的名字逐渐与街道的历史“不相符”,形成了如今的“名不符其实”的现象。

  现在的谷行街,真正做谷物生意的店铺已经很少了,成了一条杂货街,什么东西都有得卖。但是很多来摆卖的村民仍有趁圩的习惯,有些生活中较少使用的东西一般在圩日才会见到,如箕粉、茶籽油等。“一般我们只有在圩日才会到谷行街摆卖。”圩日在谷行街卖箕粉的村民朱大婶说。

  据罗振球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龙门县城就只有谷行街一条主要街道,每到趁圩的日子,整条街道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最高兴的要数小孩子了,逛街的时候不但可以买到吃的,还可以买到玩的,如叮叮糖、冰棍、风车等。(旋海锋 特约摄影黄伟光)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