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走在龙门县平陵镇光镇村塘角村民小组的村道上,记者看到道路旁的农田里,农户们正在采收刚成熟的玉米,丰收让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然而,让村民更开心的是,今年底,该村64户村民将搬进宽敞明亮的公寓式住宅。“能在村里住公寓式住宅,感受城里人的生活,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梁伟生看着村道另一边还搭着脚手架的9层公寓式住宅楼开心地告诉记者,曾经还为自家的自留地面积过小、不适合建房而发愁,现在眼看新房即将落成,真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建楼安置村民提高土地利用率
“看着即将完工的住宅楼,我觉得我们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将不断完善住宅楼周边的公共设施,让住宅楼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光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柏梁兴奋地说,塘角村民小组通过“四民主工作法”讨论决定村里集中用地建房问题,不仅让村民得实惠,圆村民住房梦,还有利于解决基层矛盾。同时,盘活了荒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有效避免了村民零星散乱建房。国土部门和上级领导对塘角村民小组节约集约用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做法赞赏有加。
据龙门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龙门县土地资源匮乏,用地需求量大,每年用于旧村改建和环境整治的用地指标极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和农民建房需求。塘角村民小组整理和盘活农村建设用地集中建楼这一做法,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高楼安置村民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时,可破解用地瓶颈,对旧村改造、名村布局规划提供值得借鉴的新路径。
利用荒地建设多层住宅节约土地
“20年前,这片土地是村民的自留地,每家每户分得几行土埂种菜。后来村镇规划建设时,途经这片农田的灌溉渠改道了。水源断了,土地就日渐荒废了。”梁伟生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村民选择出外打工或经商,赚钱回乡盖新房,“随着村里用地越来越少,很多村民想盖房子却找不到一块适合的土地,为此大家颇有怨言。”
“当时有很多村民想通过购买别人的自留地盖房。”梁伟生坦言,一时间荒地变宝,可是大家都不愿卖自己的土地,又想买别人的土地。长期争议导致邻里关系一度紧张。
“除了邻里纠纷,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都是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刘柏梁回忆,村干部和村民们想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想到一个既能解决村民建房用地,化解村民矛盾,又能合理规划土地,节约用地资源的好办法:通过集中各家自留地,由承建商和村里前期投入资金,在原来土地上建一栋可以让村民小组64户村民都能居住的住宅楼。
据龙门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向空间发展,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还能合理处理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将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和生产发展、村庄文明、村容村貌改善充分结合起来,使土地总体规划既体现新农村建设实质要求,又能贯彻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和村民宅基地使用的要求。
“根据规定,7层以上住宅楼要加配电梯,这栋住宅楼建好后,将会是全村乃至全镇第一栋配有电梯的住宅楼。”刘柏梁自豪地说。
通过“四民主工作法”集中商讨建楼方案
据悉,针对集中土地建设公寓式住宅的设想,2012年底,该村召开全村会议时,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商定的方案得到全票通过。这是该村民小组用“四民主工作法”讨论村里重大事项的一幕。
“大事小事,桌面商议,群众心里有个底,干部工作好推进。”刘柏梁说,集中村民们的土地建楼,是村里的头等大事之一,村里的事情“村民提”、“村民定”、“村民办”、“村民管”。要让村民有话事权,村民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村干部都要做好记录,加快落实。“四民主工作法”能让村干部更好地了解村民的所盼所需、了解问题所在,更好地为村民做好工作、办好事。
通过召开全村会议,运用“四民主工作法”让村民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这个想法得到了村民们一致同意。2013年3月底,塘角村民小组新农村集资楼开建,并计划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大家都能分到房,而且入住条件都不错。我当时就同意这个做法。”梁伟生指着即将完工的集资楼开心地说,生活越过越有盼头,越过越有滋味。现在他最盼望的就是能早日住进新房子。最近,梁伟生多次到工地了解施工进度,看到每间房屋布局都宽敞明亮,他觉得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
据介绍,针对今年全市深入开展“美丽乡村”专项活动,塘角村民小组还将以建设公寓式住宅为契机,进一步美化村居环境、完善公共休闲配套设施,让村民真正感受到楼外看风景、楼内享生活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