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县功武村:千间古民居随处可见红砂石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县功武村:千间古民居随处可见红砂石

转载 龙门视窗2014/10/26 12:14: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63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古建筑物有很多历史符号,五宅围将围屋与广府民居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功武村的古建筑,特别是核心区的建筑,保护得都不错。有些古建筑虽然经过重修,但基本上都是修旧如旧。希望功武村在开发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好好进行规划,多多挖掘古村落的历史内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

恢宏的廖氏宗祠。

  周末到了,想到乡村古村落游玩的市民不妨去龙门县龙华镇的功武村走一走,这里随处可见由红砂岩条石构建的建筑物。据了解,功武村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院落10余座,有不少是明末清初建筑。

  五宅围:具广府文化特色,为村中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

  功武村的廖氏族人来自江西,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廖氏先人廖剩甫从龙门的菱角塘迁往功武开居,因祖先皆以武功文德起家,遂赋新家地址为功武村,廖剩甫是功武村廖氏族人的开居祖。

  功武村现存的古建筑物中,以五宅围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完整。五宅围是由廖氏四世祖廖兰窗之五子云谷(明代秀才)所修建,所以取名为“五宅”。这是一座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约有400年历史。五宅围建筑占地面积约9200平方米,以进士第、碉楼为中轴线,其两侧建民居住宅。

  沿中轴线上的五进五开间的进士第(俗称官厅),通面阔23.6米,通进深56.3米。头进面阔五开间,是红砂岩石墙基,水磨青砖墙面,人字风火山墙,屋顶用狮子、博古图案装饰,屋檐下墙壁有精美的砖雕、灰塑。左右为廓通二进,中间为天井,二进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十三架用三柱后墙承重,后金柱间有木屏风。堂中悬挂一块木质“菑畬堂”横匾(菑畲,耕耘的意思)。三进为祖堂。四五进为住宅房屋,需由屋旁小巷进入。进士第两侧以小巷相隔,分别为民居住宅。

  红砂岩,在五宅围随处可见。五宅围的一个侧大门整个门面是由高约六七米、12层的红砂岩条石筑成,里面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红砂岩的墙基。建筑物的门框和窗框也有不少是由红砂岩构成。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办专家梁文伟表示,这些红砂岩的建筑构件很珍贵,应该收集保护起来,待维修房屋时,有可能用得上。

  五宅古堡:高约20米,为防洪又为防御和守卫

  在五宅围的后方,是一座高约20米的五宅古堡。

  五宅古堡的大门也是用约两层楼高的红砂岩条石筑成。青砖砌墙到顶,整个古堡方方正正,没有大窗户,每层楼只有数个由红砂岩石条构成的小洞口作为采光的小窗眼,看上去格外严实牢固。

  据了解,功武村村民当初修建古堡,一为了防洪,功武村地势低,古堡是全村惟一的制高点,洪水来时村民搬到高处避水,古堡是最好的选择;二为防打劫,旧时政局不稳,遭遇袭击时,村里人便只能凭古堡的居高临下来进行防御和守卫。古堡的每一层空间都被分割为多个小房室,据说当时古堡住得下整村人。

  后来,村民都过上了太平日子,村里人按照习俗,把古堡改为“红楼”。待嫁的姑娘要在城堡里呆一个月,学习裁剪刺绣等女红活计,并把身体养好,体会离家日子的艰难。

  这座“红楼”随处可见红砂岩,名副其实是“红楼”。据说,在修建增江水库时,曾有专家想拆除此古堡,村民们听闻后为了保护古堡免遭拆除,于是将楼梯锯掉。如今,“红楼”的二楼和三楼的木板刚维修好。

  廖氏宗祠:大门两侧各有平台供和尚休息,庭院还有个接旨亭

  在功武村,廖氏宗祠是其中一座恢宏的建筑物。它外观五进五开间,总面宽19.6米,总进深52.3米。廖氏宗祠的叠梁式木构架,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大门遮檐板的木雕,还雕刻有一个有趣的图案——荷花和螃蟹。

  廖氏宗祠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由花岗岩构成的平台。门前建这样的平台有何用处?一位省专家说,这两个平台是为前来化缘的和尚准备的。从前当官的和有钱人家,不时有和尚前来化缘。根据传统,和尚是不能进入祠堂,但又不能让和尚直接睡在地上,因此大户人家专门在祠堂两侧,修建了平台供和尚休息。

  廖氏宗祠内,吸引省专家目光的是庭院内的一个接旨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表示,一般人家是不可能接到圣旨的,只有官员或望族家庭才有可能接到圣旨。廖氏族人在祠堂庭院内专门修建了一个接旨亭,说明廖氏在当时是一个望族,或者有人在朝廷当官。从接旨亭的柱础样式来看,这座接旨亭应该是清中叶时修建的,接旨亭的石柱础,雕刻有如意、蝙蝠等吉祥图案。

  据了解,功武村的廖氏族人人才辈出。廖氏先人廖金凤于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考上进士,初为增城县令,后从戎,官至太尉;廖明仪官至广东府左副都元帅,兼管参谋,人称廖元帅。廖南山、廖兰窗也皆为武官。


古宅随处可见由红砂岩。

  正街:全长约600米,两侧商铺古色古香

  据悉,约500年前,功武曾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小商埠。功武村的沙迳河边,有一个古码头,这个古码头原是广州到龙门水路客商往来的必经之处。古代来往的船只就在古码头停泊和开航。在古码头石级路中,有一处名为“龙关”。据说,以前功武村青年结婚都要在古码头这里“过龙关”。

  从古码头到功武村,有一条繁华的古商业街——正街,全长约600米。正街的地面上铺设的是青砖。正街两侧,仍有古色古香地房屋建筑。这些古建筑古时多是商铺。现存的店铺中,还能看到有着古代商铺印记的“铺铡头”:在店铺的大门一侧,砌着一个约一米高的砖石铺,是摆卖货物用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柜台。正街现存有杏春书室、璞轩书室。正街两侧,依旧有村民在摆卖自家制作的竹制品和农产品。

高约20米的五宅古堡。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功武村风俗:正月十二吊灯,十六结灯

  功武村有一个传统,每年正月十二,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吊灯活动。“灯”是“丁”的谐音,灯灯相续象征着宗族繁衍的延绵不绝。

  参与吊灯的村民(即灯主),要先去买灯,回到祠堂之后上香祈福,再抬灯步行回到祖祠,最后进行祭祖、鸣炮、上灯等仪式。灯主会在祖祠门外备好数桌丰盛的酒菜,邀请全村的村民前来庆贺一起聚餐。晚上8点,打鼓队还要上门到添灯的人家去祝贺,听到鼓声,添灯的人家会出门来放鞭炮迎接。花灯在祠堂上吊4天之后,主人家会在正月十六把花灯迎回自己家里悬挂一段时间才收起来。

  功武村小吃:金灿灿的煎堆图个好意头

  功武村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之说。在功武村的煎堆中,品种众多,有石岐煎堆、空心煎堆等。煎堆呈球形(寓团圆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蕴),炸煎堆是由糯米粉做皮,内用苞谷、花生仁和糖胶搅拌成的煎堆馅。煎堆炸至金黄,表皮粘满芝麻,苞谷馅甘蜜味浓。煎堆皮酥脆异常,是功武村新春送礼佳品。

  新春的功武村,村民家里放着一个做得很漂亮的煎堆,人家一进门就会赞叹“这个煎堆真起啊”,或者“这个煎堆真大”。“起”的意思是意味着日子越来越红火,人们用这个金灿灿的煎堆讨个好意头。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朱如丹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