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王彪:身边案例“现身说法”或更胜模拟互动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政府机关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王彪:身边案例“现身说法”或更胜模拟互动

转载 龙门视窗2014/12/08 12:46:4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16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龙门县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自2011年启用以来,定期或适时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达400多次,基本实现了全县副科以上单位领导干部以及重点行业、重要岗位、关键领域党员干部全覆盖。根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惠城区、博罗县等县区,包括仲恺高新区也都开展了廉政文化建设,也取得一定效果。

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并不新鲜,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通过警示教育让领导干部“不敢腐”,属于各地开展廉政工作的规定动作。惠州的廉政文化建设基本动作到位,但要实现廉政文化所要达到的效果,仍有不少地方有待商榷、改进。

几个基地的建设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较多,虽然也开始因地制宜,挖掘当地廉政文化,如博罗的“崇廉道”、位于水口的“二叶园”。然而,仍有一些基地存在不够接地气、警示效果一般的问题。

一方面,倡廉多而警示少。通过各种植物营造廉洁文化,对参观的领导干部个人修养有一定要求。换言之,往往越是自身廉洁奉公的,越是能从中感受到廉政文化的氛围,这对坚定其意志有作用。但对于廉洁意识不强,甚至已经开始滑向贪腐道路的领导干部,则难以产生精神冲击,起到涤荡心灵的目的。警示作用偏弱的,甚至与一般休闲场所相似,从而失去了廉政文化特殊的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警示并非只能是“惊吓”。廉政文化无非有正反两个方面:提倡古代的、当地的正面形象倡导廉洁,揭露现代的、各地的反面案例警示腐化。龙门县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通过互动体验系统,让领导干部通过各种让人迷失的选项,最后受到惩罚,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警醒目的。但是,不少地方的警示教育基地都有类似项目,在两三年前此种建设策划思路受到一些质疑。许多贪腐案例早已说明,让领导干部们接受警示教育时惊出一身冷汗,并不能杜绝其之后贪污受贿。各种监牢的形象,压抑的灯光环境,自然可以让人对贪腐后果感到惧怕,却也可能让领导干部对警示教育基地本身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影响了警示教育的效果。

身居高位的巨贪走入监牢,毕竟与大部分领导干部的生活有距离。无论对其如何宣传,都不如身边的“前同事”、“前下属”乃至“前领导”因为贪腐葬送前程,让人心灵受到震撼。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同样价值的东西,失去比得到往往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当知道不久前还与自己觥筹交错的人,因为贪腐案发锒铛入狱,甚至妻离子散,“亲朋好友”都唯恐避之不及。对于廉洁者,不仅可以感到正义得以伸张的宽慰,而且生出对不用担惊受怕、坦荡生活的喜悦。对于尚未案发的贪腐者,无论贪欲多大,再遇到原本已经习惯的受贿场景,也要好好想一想,甚至可能向组织主动坦白,争取宽大处理。

惠州近年来反贪工作中并非缺乏案例,部分案例完全可以作为进行廉政教育的好题材,甚至可以尝试组织领导干部参观贪腐干部服刑监狱,让其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无疑将产生比“互动体验系统”更加真实的体验。同时,这种宣传还可以营造出高压的反腐态势和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崇廉道走一走,去二叶园看一看,应当会产生有别以往的感受。

此外,廉政文化有其特殊的受众范围,其相关场所向市民开放可以最大化利用公共资源,但群众不应是其主要受众。与其让市民在廉政文化场所中感受所谓的“廉政文化”,不如公开此前存在的贪腐问题和可能出现的灰色通道,鼓励并便利群众监督,让群众在参与公共事务、接受政府服务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政、公正和体恤民生。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