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县志愿服务队成员提供义剪、义修等便民服务。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黄锦宁 摄
1月4日,市委宣传部组织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等本地媒体以及部分驻惠媒体记者到龙门县开展“媒体走基层”活动,就该县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和生态示范县等情况进行采访。
媒体记者一行先后走访了龙门县永汉镇油田村嘉义庄村民小组,实地参观垃圾屋、无动力人工湿地等生态环保设施,采访该县有关方面负责人,了解龙门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和生态示范县情况。
◎文明创建
大幅提升市民文明
素质和县城文明程度
据了解,自2012年启动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工作以来,龙门县紧紧围绕“以发展促创建,以创建促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宗旨,不断深化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去年,龙门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惠及民生的“九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县城综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县城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全县成立300多支志愿服务队
小区内有免费理发、义诊等便民服务;巷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志愿者上门陪空巢老人聊天,到福利院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在文明创建工作中,龙门县成立了300多支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周二、周四开展文明出行引导志愿活动,并把每月5日作为学雷锋为民志愿服务日,把志愿服务做进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为提升民众的文明素质和引导市民文明出行,该县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向市民宣传文明出行知识。“每周二、周四的中午和傍晚,我们都在县城主干道和人群密集路段辅助引导交通。”龙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谭国强向记者介绍,为了让龙门更加文明,服务队还会定期到校园宣传文明出行。
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去年以来组织志愿者超过5万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500多次,开展文明出行引导志愿活动900多次,关爱空巢老人580多人次,帮扶特殊青少年群体3700多人(次),服务居民超过6万人次。
农民画公益广告传播核心价值观
“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在南昆山生态旅游风景区,随处可见的倡导文明旅游的农民画公益广告与南昆山秀美风光相映成趣。不少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被风格朴实、色彩鲜艳的农民画公益广告所吸引,并驻步观赏。
“我觉得农民画公益广告比平时看到的文明标语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来自广州的游客林允龙说,这些公益广告让龙门显得更有文化韵味,不仅好看,而且由于所有画作均由画家创作,使作品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具备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我们会继续创作,用作品传递出社会的正能量。”龙门县农民画协会副会长陈少元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龙门以“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农民画公益广告进村、进巷、进社区活动,将农民画公益广告发布在交通要道、建筑围挡、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同时深入挖掘农民画内涵,通过一幅画、一个故事、一首山歌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使核心价值观通过农民画的形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生态建设
全县生活垃圾实现
收运处理“一盘棋”
据介绍,生态环境是龙门参与区域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龙门的生命线,走生态型发展之路是龙门的必然选择。为此,龙门县着力推进生态创建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生态规划为龙头,全面加大生态县创建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投资3.3亿建垃圾处理资源热力电厂
“每天清晨,我们做好各自家门前的清洁工作后才到田里劳作。”“以前我们清扫出来的垃圾会堆放在一起焚烧,然后把石头等从灰烬中筛分出来,用作肥料。现在有人定时上门收集生活垃圾,更加方便了。”永汉镇油田村嘉义庄村民小组一处树荫下,几位村民说起垃圾清运工作带来的新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据悉,龙门县一直注重推动全县垃圾无害化基础设施及处理系统的建设进程,近年来,该县通过采取BOT模式建设垃圾收运系统,并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统一处理”的一体化模式,实现全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盘棋”。
“该项目是惠及龙门35万人的环境工程,建成后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人居卫生条件。”龙门县环卫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引导群众对垃圾进行分类,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垃圾的处理方式,对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宜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该县投入9303万元完成了镇村两级垃圾收运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县城及乡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垃圾中转站共13个,建成垃圾屋600多个,全县1982个自然村建成垃圾收集点1927个,配备保洁员1425名、垃圾车76台、手推车420台;投资3.3亿元建设全县第一个垃圾无缝对接一体化处理资源热力电厂,已于去年10月全面动工建设。
就目前进展来看,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95%以上,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乡镇主干道沿线及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河涌水环境得到洁净,宜居环境得以逐步改善。
本报记者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