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麻榨凤岗村刘志聪坚守音乐梦想几十年,自组乐队唱响村野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麻榨凤岗村刘志聪坚守音乐梦想几十年,自组乐队唱响村野

转载 龙门视窗2015/02/06 22:52:0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1034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刘志聪在排练房里弹起了原创歌曲《春天的华尔兹》。

 

我们村儿里的文化人

在龙门县麻榨镇,有一支名为“新空气”的乐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奏出美好的乡村生活,用满腔热情构建起心中的音乐梦。乐队的主创叫刘志聪,麻榨镇凤岗村人,今年42岁,是一名基层工作者。文质彬彬的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不但会弹吉他、谱曲,并牵头组建了这支本土乐队,将梦想进行到底。

从小热爱音乐,初中开始自学吉他

在麻榨镇演出服务队的排练现场,记者看见了新空气乐队的核心人物刘志聪。牛仔裤、墨绿色风衣,小平头,他朴实的形象初看与乐队似乎不太沾边。但当他抱起吉他拨动琴弦的瞬间,这位总说自己就是业余玩玩的乡村青年流露出了专业范。

刘志聪出生在麻榨镇凤岗村,这个在田间成长的青年从小就喜欢音乐。“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反正自打我懂事起就喜欢。”刘志聪笑着回忆道,在他四五岁时,母亲中午不用下地干活,就在家里唱革命歌曲给他听,这个情景成了如今他最深刻的记忆。刘志聪初一那年,同样爱玩音乐的堂弟买了一把吉他,学了一段时间后便搁置在一旁了。这把珍贵的吉他却成了刘志聪的伙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小伙伴”一陪他便是几十年。

“以前不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获得资讯这么容易,学吉他的书籍还是拜托堂弟的朋友从广州带回来的。”刘志聪说,那时当地会弹吉他的人少之又少,他只能看着资料慢慢摸索地自学起来。“吉他听着好听,看别人弹好看,可真接触了才知道学起来不容易。”刘志聪说,因为零基础又没人指导,他光学弹音阶就花了一年时间。“我第一首能连贯弹出来的曲子是《兰花草》。”他说。

20多年过去了,刘志聪如今虽没从事音乐工作,但玩音乐一直作为他最大的兴趣爱好滋润着他的人生。

自组乐队尝试谱曲,创作多首好听的原创歌曲

1996年,刘志聪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自己出钱买了一套架子鼓,带着自己的吉他筹划组建一支属于本土的乐队。1997年,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刘志聪与朋友组建的乐队成立了,并取名“新空气乐队”,寓意要给当地民众带来新的文化氛围。“还记得我们首场演出是在香港回归那天,场面非常热闹,一连唱了好几首歌。”刘志聪骄傲地说,虽然乐队水平还很业余,但能给父老乡亲带来快乐,他已经很满足了。

组建乐队后,对音乐一直特别着迷的刘志坚开始尝试自己写歌。他时常在想,自己能不能也创作出几首有当地特色又能代表乐队的原创歌曲呢?这位音乐发烧友花了不少心思,一找到灵感就立刻抱起吉他边弹边记下来。“一般出去演出,除了唱一些经典的歌曲,基本都是唱我们自己创作的歌。”刘志聪边说边弹起了手中心爱的吉他。

“春来了,春来了,伴着细雨,带着和风,春来了……”这首描写春意暖暖的歌曲 《春天的华尔兹》节奏轻快、曲调柔美、旋律清新。“这首歌的歌词由我的好友甘秋玲老师创作,我拿到词后觉得特别有意境,有感而发谱写了曲子。”刘志聪说,热爱音乐的他在12年前就开始尝试自己写歌编曲,10多年间谱写了不少曲子,比较得意的作品有6首,包括 《美丽麻榨我的家》、《梦绕龙门》、《爱的故事》等。其中《春天的华尔兹》荣获“中国梦——— 龙门情,唱响文明龙门激昂优美旋律2014龙门县首届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最佳原创歌曲奖。据悉,此次活动参赛作品有80多件,获得“最佳原创歌曲”的作品仅有10件。“此次评选活动的评委是来自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词曲专家。刘志辉虽然是业余选手,但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真的十分不容易,特别值得鼓励。”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段粤川介绍说。

克服重重困难走遍乡村义务表演

一路走来,刘志聪去到哪都少不了带上一把吉他相伴。如今,他虽然已换了近10把吉他,但在音乐中寻找快乐的初衷始终没变。为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他带领的新空气乐队除了常年穿梭在麻榨镇的村庄,还到相邻的永汉镇、龙华镇举行了多场义务演出,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但这一场场义演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困难。“起初我们的排练场地十分简陋,就在旧电影院后面的化妆间里。那是一间简陋的小瓦房,不仅闷热而且十分潮湿,乐器都因此坏掉。还好我们得到了镇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后来有了专门的排练场地。”刘志聪充满感激地说。

虽然场地问题解决了,但因为资金问题,乐器等设施一直用的是比较差的。直到2014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乐队与当地曲艺队合并注册为麻榨镇服务队。“这是电子架子鼓,这是电贝司、电吉他、吉他……”刘志聪说,这些都是成立服务队后政府部门和企业赠送的新乐器。除了周末,刘志聪和他的队友们几乎每天晚上都站着排练到11时多,2014年共送戏下乡七八场。虽然条件比以前好了些,但因为都是义务演出,资金不足仍然是他最苦恼的问题。“如果有一些适当的补助就好了,队友就能换上好一点的乐器。”这成了刘志聪此刻最大的心愿。

除了经济问题,人员流动大也是刘志聪非常头疼的事。新空气乐队的成员换了一个又一个,当初和刘志聪志同道合的“乐友”陆陆续续离开了当地。甚至常面临着刚刚培育出能合作的队友,没两天又走了。为了能吸收更多的稳定队员,刘志聪想方设法发动身边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原本只负责吉他的他开始学习架子鼓和电贝司。“我啥都会一点,哪个位置突然缺人,我就顶上。”他咧嘴一笑。

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想过要靠此来盈利。这些年刘志聪全因对音乐的喜爱和享受做这件事的快乐而一直坚守着。“音乐是我的兴趣,做着开心,没什么好计较的。我希望一路这么走下去,能创作出更多好听的歌曲。”刘志聪说。

文/图 本报记者费 燕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