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抗日故事:龙门英雄后人不遗余力保护抗战旧址弘扬抗战精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抗日故事:龙门英雄后人不遗余力保护抗战旧址弘扬抗战精神

转载 龙门视窗2015/08/11 17:23: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文明网 作者:龙门视窗 15759 阅读 0 评论 1319 点赞

  从龙门县龙江镇往路溪片区方向驱车行进大约10分钟,在石墩村的村道旁依稀可见一座年久失修的客家围屋。围屋内,仅有8旬老人刘永康夫妇仍常居于此。偌大的围屋中,个别房间的瓦片已经剥落,黄泥墙中露出的木梁尽显沧桑之感。就是这看起来稍显破败的围屋内,70多年前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堪称传奇的抗日战斗。沿着围屋外墙走一趟,可以看见墙上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弹孔,向和平年代的我们述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



刘永康在整理石墩村抗日史料。

  据龙门县史料记载,1944年7月6日,一支1000余人的侵华日军,从龙门县龙华大鱼潭经龙江前往路溪。途经石墩村(当时称“石墩围”)时骚扰群众,当地群众在爱国乡绅刘其敬率领下,击毙日军100多人。石墩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5位村民战死、25人遭杀害、9人被捉。在当地老一辈人心中,这场战斗既是值得永世传诵的赞歌,也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伤痛。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经历血战的前辈大多已离我们远去。但刘其敬及一群保家卫国英雄们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值得后辈永远铭记。在刘氏后人和当地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龙门县在石墩村修建了一座“抗击日军旧址”纪念碑。目前,纪念碑主体基本建好,近期将揭幕。


日军攻占石墩围后,在这口水井旁杀害了不少村民。

  过去

  老少村民齐上阵三退日军进攻

  据资料记载,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罗方向调动的日军,经永汉到达龙华后分三路(黄山水、田背水和大鱼潭),取道路溪向博罗横河方向窜扰,其中从大鱼潭上龙江路经石墩村的有1000余人。日军到达石墩村前一天,爱国乡绅刘其敬刚好回到石墩家里。刘其敬意识到日寇残暴成性,路经本村,必遭劫难,当天便召开村民会议,议定若日军侵犯本村,则坚决抵抗。该村有高而厚的围墙,四角有炮楼,既可居高临下目睹一切,又可在每一个角度射击敌人,易守难攻。全村有18支步枪、8支短枪、4支台枪和1万多发子弹。村民分守四角炮楼,约定刘其敬指挥枪一响,全村即投入战斗。

  当年7月6日早晨,住在村前的村民刘珍云喂马时,隐约看到日寇从岭尾岗松园咀向石墩村进迫,他立即叫自己的子女入楼阁向守备人员报告。守在前右炮楼的村民刘全安等人看见7个日本尖刀兵跑到宅前,其中3个日兵看到前右炮楼下大门紧闭,便拼命拍门,并大声嘶叫。

  当时刘其敬在楼上,当即写了“路过此地,不要骚扰百姓”的字条放了下去,日兵看后,毫不理睬,继续嚎叫敲打大门。未参加会议的刘全安,不知道要待刘其敬指挥枪响后才能开始战斗,立即开枪把拍门的一个日兵击毙。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遭到打击的日军,便三次组织兵力进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军官挥着指挥刀,领着一小队日军冲向前左炮楼。村民刘炳光将指挥官击毙,日军退回。第二次,日军改用迫击炮轰击,村民凭借厚墙和射击孔,进行反击,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再次被击退。

  遭重创后的日军,跑到村外竹林砍竹扎了许多竹梯,组织了三四百人的部队,开始了第三次反扑。在刘其敬的指挥下,石墩村男女老少一起参战,直至将日军击退。

刘永康说,刘其敬当年就是在这扇门前与日军交火,最后中弹牺牲的。

  日寇进村后25村民惨遭杀害

  激战持续到当日下午2时,石墩围依然傲然挺立。日军恼羞成怒,急令先头部队从路溪调回两门无后坐力平射炮,配合迫击炮、轻重机枪组成强大的火力网,向石墩围发起总攻。

  当3发炮弹把后左炮楼及旁边的围墙炸开时,村民刘炳光即叫村民刘日魁坚守前左炮楼,自己跑到日军密集进攻的地方战斗。他射出了500多发子弹,击毙了30多个日军。后来,刘日魁战死。刘炳光左腿被打断后,一直战斗至牺牲。刘其敬及助手刘亚焕各持手枪,分别指挥前右炮楼和后左炮楼抗击日军。当日军蜂拥进被炸塌的围墙时,村民要刘其敬躲进地洞,他拒绝说:“要战一起战,要死一起死。村人战死了,留下我一个人又有何用?”村民大受感动,有枪的用枪,无枪的用刀、斧砍,用锄头、石块砸,与入村日军逐巷逐屋展开殊死拼搏。后来,刘其敬、刘亚焕先后中弹牺牲。当天下午3时多,石墩围失守。

  傍晚,邻村六子园村增援的枪声响起,日军以为是我方援兵赶来,仓皇离村。此役,日军被击毙100多人,石墩村15位村民战死,25人惨遭杀害,9人被拉夫。其中,刘其敬和刘日魁两户被杀绝。全村被毁房屋47间,损失财物难计其数。

  1947年2月26日,为铭记石墩围抗日血战,龙门当局在县城东较场(现东较文化广场)为石墩村抗日英烈建立纪念碑,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题词“忠烈可风”。后来,该碑坍塌。

 

“抗击日军旧址”纪念碑即将揭幕。

  现在

  英雄后人不遗余力保护抗战旧址

  在石墩村破旧的围屋内绕了一圈,记者发现,除了80岁左右的老人刘永康和他的老伴常居于此,石墩村的其他村民早已搬离围屋。

  刘永康老人的儿子在广州定居,工作稳定、生活宽裕。但老人没有选择在大城市里颐养天年,而是留在了石墩村,守望抗战遗址和英雄的陵墓。老人告诉记者,他一来住不惯大城市,二来身为刘其敬的堂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石墩围的旧址。抗日战争时他虽年幼,但战争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他希望以一名亲历者的身份,向更多后人讲述那段屈辱和痛苦的战乱岁月,传诵那场惨烈无比的战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刘永康老人一直以刘其敬的堂侄自居,但他与刘其敬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我1936年出生在香港油麻地,6岁那年母亲因战乱怕养不活我,把我送给了别人。随后,我就跟着那户人家来到博罗。”谈及幼年往事,刘永康老人眼睛泛泪说,原以为来到博罗后日子会好过些,可那户人家对他并不关爱,还经常责打他。

  “后来,一户刘家奶奶看到我这么可怜,就花了1200斤谷子买下我,把我带到了石墩村。”在刘奶奶的照顾下,刘永康终于有了家。来到石墩村,他经常听村民讲述关于刘其敬等人以及石墩围血战的事迹。这让他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年幼的他流离浪荡,不就是日本鬼子造成的吗?若不是刘家奶奶的收养,他还不知道要过上怎样的生活。

  刘永康退休后,更是不遗余力保护石墩围抗日战争旧址。除了日常清扫打理围屋外,每年重阳前后,他都会到刘其敬的坟前祭奠。

   未来

  计划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光凭我们两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经常收集材料、写申请到相关部门,希望他们重视石墩围,保护石墩围。”为此,刘永康多年来花费了好长时间收集有关石墩村血战的资料,有时候听听在世老人的讲述,有时候就在围屋里转转,看看有没有关于刘氏族人留下的印迹。

  “这些年写了30多份材料和申请,效果是有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石墩围的发展了。”刘永康说着从柜子里取出厚厚一沓纸质文件,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一一道来。记者看到,这沓文件绝大部分是刘永康手写的,其中有对刘其敬等人的生平介绍,也有对石墩村血战的描写。其中好多纸张都已泛黄,看得出存放了好些年月。

  刘永康说,现在他最希望的是在石墩围周边重新树立一座石墩村抗日英烈纪念碑,让后辈牢记历史,让抗日英雄的爱国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在刘永康和村、镇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龙门县今年在石墩围后面修建了一座“抗击日军旧址”纪念碑,目前纪念碑主体已基本建好,近期将揭幕。

  硝烟不再,人和居安。现在的石墩人大多都在石墩围周边盖起了房子过着安定的生活。去年,在当地村民筹建下,石墩村的祠堂修葺一新。据当地村干部介绍,该村日后拟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届时将对石墩围进行修整、复原,并对石墩围及周边的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记者 黄宇翔 潘高耸)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