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风景如画的永汉防洪河堤。
平陵镇光镇村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又是一年新春至,一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疯传。这位博士生说,本想回乡村看小桥流水,看田园原野,结果看到的却是污水横流,死水一潭。
但是,想要看到小桥流水、田原绿野,在龙门不是梦。2015年,龙门县印发了《龙门县“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一年见成效、三年水质清、六年上水平”的工作目标,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畜禽非法养殖规范整治等行动,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给人们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河涌治理
10条河涌整治后河道畅通河水清
日前,记者在龙门县平陵镇的平陵桥上看到,平陵河水缓缓流动,经过综合整治,河水清澈,河岸景色怡人。在平陵河畔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刘娣告诉记者:“以前的平陵河水清澈碧绿,水草丰盛,人们直接在河里汲取饮用水,在河里打鱼摸螺,年轻人还把它当成天然的澡堂,个个练就了纯熟的游泳技能。”然而,近20多年来,人口增长、工业污水处理不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河水自净能力变差,河水变浊,大片河床裸露,鱼虾大面积减少。对于通过整治后获得“新生”的平陵河,当地群众表示甚感欣慰。
据悉,2014年龙门县启动了平陵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并于当年7月进场开工建设。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概算投资3377.01万元,通过修建堤防、防护墙,改造灌溉引水陂、农用桥,以及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治理水土流失来达到整治目的。该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
县环保局局长林建辉表示,根据方案要求,2015年各乡镇要完成1条以上河涌整治任务,实现农村河道 “不黑不臭”的目标(一年见成效)。2015年,全县共完成了永汉河、平陵河、龙城街道陈村河等10条河涌整治,整治范围共62.8公里,实现河道畅通、河水清澈、河面整洁、河岸亮丽,构建人水和谐的新格局。
污水处理
基本完成“一镇一厂”建设目标
“为解决平陵河道两旁的污水排放、垃圾堆积等问题,我镇还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及垃圾中转站。”据平陵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平陵镇的污水处理厂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000吨,有效收集圩镇范围及周边村落的居民日常生活污水。
林建辉介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龙门县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的主要行动之一。2015年该县已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一镇一厂”的建设目标任务。全县已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的龙潭、地派、蓝田、平陵、龙华、麻榨、永汉等乡镇加大管网建设力度,目前镇级管网总长22.6公里,收集率达80%以上。龙江镇污水处理厂已于2015年12月18日动工建设,预计2016年3月底完工。
“我县还加大力度部署推进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林建辉表示,2013年至2015年底,龙门县共建设了73座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其中2015年新建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31座,使农村污水处理收集率达到50%以上。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还在平陵镇光镇村试点开展污水管网和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项目建设。据项目建设工程师蔡敏毅介绍,平陵镇光镇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约3200人,人口多、分布广,地理走势复杂,根据这些特点,因此建设较为适用的污水管网和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项目。蔡敏毅表示,该项目主要建设3条连接平陵镇污水处理厂的总长约15公里的污水截污管网和15座微型分散式人工湿地以及约8.5公里的湿地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建成后人工湿地系统日处理能力100立方米,水质能达到排放一级B标准,市政管网污水每日收集能力207立方米。
畜禽养殖整治
实现禁养区“零养殖”
“我县自2015年4月初以来,紧紧围绕年内实现禁养区 ‘零养殖’,限养区、准养区养殖户、养殖量‘零增长’的总体工作目标开展畜禽养殖综合整治,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林建辉说,整治生猪非法养殖也是该县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介绍,龙门县各乡镇、各部门通过大量的政策教育和说服工作,动员了一批养殖户自行清拆和关闭生猪养殖场;对拒不自拆的养殖户,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对养殖场进行依法强制拆除,全面实现禁养区“零养殖”。
“政府将养殖场拆除后,臭味没有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永汉镇大埔村大昌围村民小组村民说。
据了解,通过在全县进行宣传发动、自行清拆和强制清拆3个阶段的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县环保部门2015年收到的关于畜禽养殖场的投诉案件比2014年减少一半。截至目前,全县已拆除养殖场214户,其中拆除禁养区153户、非禁养区61户,共清理生猪37075头,清理猪舍面积95240平方米。
饮用水源保护
多措并举保护白沙河水库
白沙河水库是龙门县城及其下游地区近10万人口唯一的饮用水源水库。
记者日前走访白沙河水库时看到,水库周边的山上已不见桉树的影踪,山头上不时可见“封山护林”、“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标语。
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到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近年来该县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水库水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以前,有部分村民在白沙河水库周边种植果树,每年汛期不但水土流失严重,农药、肥料对水质的污染也非常大。现在村民的保护意识增强了,看到有人私种果树都会主动制止。”记者来到位于白沙河水库下游的龙田镇社厦村,村民刘云娣告诉记者,随着县里不断加大力度整治水库及周边环境,村民在水库周边建起的果场、养猪场已被迁走;水务部门不定期到村里向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村民对水资源污染的防范意识逐步增强。
据介绍,为加强水库集雨区林地、林木保护工作,龙门县把白沙河水库集雨区本县辖区内约5万亩的林地全部划入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
“目前水库周边所有跟水源保护相悖的种养、居住、非法开采矿产等行为都禁止了,为白沙河水库饮用水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林建辉表示。
治水成效
●2015年,全县共完成了永汉河、平陵河、龙城街道陈村河等10条河涌整治,整治范围共62.8公里。
●全县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的龙潭、地派、蓝田、平陵、龙华、麻榨、永汉等乡镇加大管网建设力度,目前镇级管网总长22.6公里,收集率达80%以上。
●2013年至2015年底,全县共建设73座农村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处理收集率达到50%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已拆除养殖场214户,共清理生猪37075头,清理猪舍面积95240平方米。
●目前,白沙河水库周边所有跟水源保护相悖的种养、居住、非法开采矿产等行为都禁止了。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通讯员沈知尚 廖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