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永汉官田:古村不老 魁星扬名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永汉官田:古村不老 魁星扬名

转载 龙门视窗2016/03/18 11:23:0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东江时报 作者:龙门视窗 7251 阅读 0 评论 4 点赞
 《官田王氏宗谱》中官田王屋地理图和建筑图。 本版文图《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感谢龙门县档案局、永汉镇文化站以及官田村委会为本文提供帮助。)

《官田王氏宗谱》中官田王屋地理图和建筑图。 本版文图《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感谢龙门县档案局、永汉镇文化站以及官田村委会为本文提供帮助。)

官田王屋古村到处是古韵。

官田王屋古村到处是古韵。

官田王屋功名碑。

官田王屋功名碑。

“武略骑尉”匾额。

“武略骑尉”匾额。

凌云阁三层魁星报喜壁画。

凌云阁三层魁星报喜壁画。

家族名片

龙门县永汉镇官田村王氏,源其福建福田,先祖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王泰,王泰宦由广东,在增城、东莞分别建有居所,其四世孙王文佑于元代末年从增城迁居龙门永汉,于官田开基,官田王屋由此而来,至今历时近700载,繁育子孙二十五代,有人口过千人。

明清两代,官田王氏学子科甲屡获功名,文武人才林立,在当地影响力颇大。官田王屋留下的功名碑林、文笔塔、文佑王公祠等古建筑以及清代族谱、各类至今延续的习俗,多个纬度展示了明清乡间村落的秩序与生态,这犹如一个远去的背影,又是一个活着的样本。

导语

龙门县西南部的永汉镇,与广州增城接壤,广府特色的古村落星罗棋布。永汉镇以南、永汉河西岸平原上有一个古村落——— 官田王屋,形似客家围屋,实为充满广府特色的民居群落,镬耳墙左圆右方的门楼、梳式排列的民居、祠堂前林立的功名碑、突起平原的凌云阁(俗称文笔塔)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其间的文佑王公祠,木雕、灰雕等雕刻精美绝伦,堪比广州陈家祠。2012年9月,官田王屋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

2016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八,官田王屋做祊日,村民带上亲朋好友来到祠堂前的晒谷坪 “抢炮头”,沾喜气。按规定,“炮头”抢得者要在来年向神灵还回这些 “供品”,以获得新一年的运气。今年抢到炮头者明年要将标奖如数甚至更多酬还,以便活动能年年继续。做祊习俗,使得官田王屋充满活力。

约700年前,元朝末年,一名叫王文佑的人从增城棠村迁到永汉官田,成为官田王屋的开基始祖,王文佑的足印深铭这片沃土,繁衍二十五世,现有子孙逾千人。明清两代,王文佑后裔,能文能武,人材摩肩。如今,这座兴盛于农耕时代的庄园式村落,除了留下种类繁多的古建筑,还流传着上灯、做祊等习俗,无声有声相融,写就一本厚重而耐读的史书。


根源

源自福建迁自增城

龙门永汉河西岸平原,官田村的蜿蜒村道穿行于竹林之间,官田王屋古村落横亘在平原田畴之间,它与后背的南陈、西陈古村,结成一片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3个古村前面,又各自拥有一个半月形的风水塘,远观如梦里水乡。当地人称,王屋王文佑是官田的开基祖,从增城而来,陈姓村落,随其后而建。

王文佑为何而来?清光绪年间《官田王氏宗谱》载,官田王氏先祖王泰,世居福建莆田,北宋政和五年(1115),王泰考取进士,官任承事郎。某年,王泰宦游广东期间,见增城棠村和东莞厚街风土甚美,遂在两地卜居。

元朝末年,王泰玄孙王文游于龙门永汉官田,见其山水秀丽,于是迁居,成为官田王氏的始祖。在明清两代,王文佑的后裔建宗祠、民居,渐形成有规模的村落,期间的文佑王公祠、凌云阁等,成为一村标志性建筑。

《官田王氏宗谱》有王屋的设计图纸,房屋、方位、尺寸、建材等悉数记录。村民称,历代村民不管如何修葺王屋,都以族谱图纸为蓝本。

永汉官田村委会主任王治平介绍,官田王氏的祖先在北宋时期居住在福建莆田,开村始祖王文是祖先搬到广东后的第五世后人,祖先在福建是讲客家话的,迁到广东增城、龙门一带,经过上百年的定居,慢慢融入了广府习俗,现在连方言也与粤语相近。

官田王屋占地两万多平方米,以文佑王公祠为中轴,坐西南而朝东北,中轴两侧200多间极具岭南特色的连片 “镬耳屋”排列紧凑整齐。村有围墙,据称长达3000米、厚度超过半米,外墙虽然不高,但墙上有规律出现的枪眼让人联想到客家围屋。此外,官田王屋前也有客家围屋常见的半圆形月池。

由此可见,官田王屋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共治一炉,成为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晶。

名望

文武双全一方望族

官田王屋北门,是进出古城惟一的门楼,屋顶两边的“镬耳”,左为半圆形,右为方形,在讲究对称之美的古代建筑中十分罕见。这个门楼让官田王屋人自豪,稍懂掌故的村民一般很乐意向外人讲出其中深意:这是文武封火墙,方形代表文官的官帽,圆形代表武将的头盔,没出过文武人才的村子不能建这样的封火墙。

跨过此门楼,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晒台场,功名碑林在其间,颇有气势。古代科举,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族祠堂前竖起一支旗杆,表示为考取功名者竖旗。旗杆下方往往会立两块麻石块以夹住旗杆,族人考取科甲功名的情况就刻在麻石上,这对麻石被称为功名夹或功名碑,功名碑越多,越表示这里人才辈出。

官田王屋功名碑上刻着的年号、科名,大多已难辨认,其中两块较为清晰,一块刻着“道光乙酉科拔元”字样,另一块刻着“咸丰壬子科举人”,功名碑主人名字不清。比对《官田王氏宗谱》,第一块为清道光五(1825)年拔贡王琼林的功名碑,另一块属于清咸丰壬子年(1852)武举王中正。

作为当地的望族,官田王屋原有的功名碑远不止这10副。清咸丰元年(1851)《龙门县志》“选举”记载,明景泰四年(1453),官田王屋王佐中举,后任福建南平知县;清乾隆四十五年,王栋恩贡,五十九年,王持敬,岁贡;清嘉庆四年,王言纶恩贡;清道光五年,王琼林拔贡。此五人者,为明清两代官田王屋功名较为显赫者。另据《官田王氏宗谱》记载,除了清咸丰武举人王中正,明清两代,官田王屋还出现众多生员、国子监生,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时代,官田王屋王氏族人家势可见一斑。

王治平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破四旧”运动中,官田王屋所有的功名碑和旗杆均被拆除,很多被当作铺路石或者其他建筑的一部分。到2005年,随着保护古村落的意识被唤醒,村中有识之士陆续从各处回收功名碑,但仍有不少下落不明。

尽管如此,现今矗立的10副功名碑,依旧能让人窥见其人文蔚起、科甲蝉联之盛况。

富庶

祠堂天井里晒银子

明清两代,官田王屋保持仕宦之家传统,虽然族中子弟功名名次和仕途官阶,并不见得有多高有多大,但其传承有序、群体而继,再加上村中田产众多,甚至在南昆山有纸厂产业,这使得官田王屋尽显名乡风范。

明景泰年间,官田王屋王佐中举后任福建南平知县。后来,王佐告老归田,行李装满几十艘船。乡民以为船上运的都是金银珠宝,没想到从船上搬下来的都是青石板。这位归乡的游子,用这些青石板铺了好几公里的村道。

在明代,村道用青石板铺就,自然无比气派。到了清代,官田王屋显赫一方。官田王屋流传着一个典故,清代中期,天气好的时候,官田王屋的达官贵人把祠堂大门一关,在祠堂的天井里晒银子。

另外,官田王屋还保存着一块“武略骑尉”的匾额,这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钦命布政使司”觉罗成为官田王屋人王克昌 “恩受武略骑尉、候选营千总”时立的,朝廷布政使司、皇亲觉罗成为六品武官王克昌立匾,没有一定势力或者背景是不可能办到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官田王屋影响力非一般。

银子早已散尽,“武略骑尉”匾额也失去往日的光彩,唯独青石板还在。走进官田王屋门楼,可见脚下有宽约1米的路面全部由青石板铺筑,青石板表面已经磨损,凹凸不平,这是600多年前,一位退位县太爷回报故里的明证。近年来,官田要给村道铺设水泥,村民们担心青石板被埋在水泥路下,埋没了记忆,于是将青石板挖起来,砌在村道的路边上,让记忆蔓延。

文采

建凌云阁提振一乡人文

旧时官田王屋深知,要使得家族兴旺,必须注重文化教育,像很多古村一样,乡民兴建“文笔”以提振人文。官田王屋的凌云阁,建于清代,原在文佑王公祠中,现在村中新建的文化广场旁。

凌云阁坐西南向东北,砖石、木结构,高约13米,3层,每层正面有匾额,自上而下分别刻着“钟奇毓秀”“经纬乾坤”和“凌云阁”,塔平面呈正方形,基台以花岗岩条石铺砌,塔顶为四角攒尖顶,瓦顶之上置葫芦状塔刹。

不少古村落的文笔塔只剩下空壳,但官田王屋的凌云阁依然活着。凌云阁首层供奉土地神,二层供奉文武二帝,三层供奉魁斗星君。其中,三层的魁斗星君,传说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运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汉族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魁斗星君雕像后,有一幅“魁星报喜”壁画,画面有些斑驳,但仍很清楚,画着执笔的魁星和一只翩翩起舞的喜鹊。壁画两边,张帖对联,“半只脚踢开云雾,一支笔点化文星”。

由于官田王屋历来文人武将辈出,村内供奉的魁斗星君在周边很有名气。王治平介绍,2005年9月20日,凌云阁重修后开放,当时定下塔内供奉诸神的开光时间是当天子时(凌晨),不料重新对外开放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大批年轻学子前来上香。

风水之说,从来见仁见智。不过,从清光绪《官田王氏宗谱》的记载可以看出,官田王屋对读书人的支持却是一丝不苟的。从文武入学学生开始,至监生、岁贡、拔贡等,派发“花红银”,从三两到十五两不等,参加乡科“花红银”三十两、会试“水脚银”六十两,至于考取功名和出仕者,官田王屋更是不吝褒奖,“点翰林院侍讲花银两百两”“乡科出仕送银五十两”“甲科出仕送银一百两”,此外,还有乡科中式送匾金、旗杆族人“支买修竖”、送“灯油银”等奖励措施,资金来源于祖尝和乡贤捐款,“此乃祖宗作育人才之美意”。

价值

文佑王公祠可媲美广州陈家祠

缔造这一切的,归功于王文佑当年的慧眼,他用自己的跋山涉水之苦,换来了一个家族的异地开枝。数百年来,王文佑的神牌安放在文佑王公祠,庙食一族,每年的春节、重阳、上灯节等日子,官田王屋逾千名子孙,都要到他的神牌前,点燃香烛,追思宗功。

文佑王公祠始建于明代,是官田王屋古建筑群中保存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建筑,2015年,列入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王公祠在官田王屋古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占地约853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岭南祠堂风格,红砂岩墙基,青砖墙身,硬山顶,灰塑龙船脊,镬耳封火山墙,屋面铺筒瓦,正脊塑花鸟、人物纹饰,上塑鳌鱼,垂脊塑狮子,其梁架、驼峰、斗拱、系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动物等纹饰。

文王公祠为四进五开间布局:一进为头门,二进为“世德堂”,三进为“福寿华堂”,四进为“祖堂”。头门设红砂岩石砌包台,一二进间设两侧廊,二进屏门有木制匾额,匾书“世德堂”,落款为“嘉庆癸酉季夏”“史官刘彬华书”。

文佑王文公祠的木雕、灰塑、石雕等,令人目不暇接,但经过漫长的风岁月吹雨打,失去了原来的色彩,植物在期间不断生长,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它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以和广州陈家祠的雕塑媲美。广州陈家祠为城中明珠,官田文佑王公祠则为乡间珍宝。比如,祠堂三进“福寿华堂”的屋檐下有个木雕:一个梳着螺髻的女子左肩背一个包袱、右手擎一把竹伞,仰头对着前面穿长衫手拿折扇的男子。女子眼波流转,圆润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仿佛正在聆听男子讲着有趣的故事。

日出日落,这些雕塑和这个古村,守着岁月,慢慢老去,也渐渐年轻。

延伸阅读

围村而居

官田王屋的老房子算起来有200多间,小巷纵横交错,将户与户之间连成一个整体,走进古村,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整个古村又被厚墙包围着,呈现出一种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庄园式风格。在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看来,这种封闭的庄园式建筑,体现了不必太多对外交流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这正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官田王屋最高峰时住了1000多名村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不断往围外建新居,目前,除了几户村民仍在官田王屋内居住,其余均已搬出。村民新建的房子,围绕着古村,另一种围村现象出现。

官田王屋古村内,不少房子和门窗依然完好无损,但绝大多数房屋都已经紧锁,铺满石块的地面长了青苔、野草,有的房屋成了堆放杂物或者柴草的地方,还有一些房屋濒临倒塌。

为了对抗时间对老屋的侵蚀,官田王屋人从未停止过对古建筑的修葺。修村道保存青石板、收集功名碑重新竖立、修葺凌云阁,就连文佑王公祠,村民也屡有修葺。1989年,文王公祠曾大修,沙石地板被换成了水泥地,二进“世德堂”的地板上还留有用碎瓷片嵌成的“一九八九”字样。村民说,嵌字的工人很有童心,在不远处用同样的手法嵌了一个棋盘,在那里下棋,成了新一代村民共同的童年记忆。

村民的记忆,除了来自先人留下的建筑,还有来自久远的习俗。官田王屋保存着独特的上灯习俗,吊灯、起灯、贺灯、暖灯、赏灯、结灯等,官田王屋的上灯节从正月初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在此其间,正月十三,虎头花灯美艳登场,官田王屋到处张灯结彩,喜庆的对联贴满各个门第。“灯头”及其家人全部出动,挑着用盒箩装的三牲和“碌堆”等食品对村中各重要场所进行拜祭,河边的“社神”、田间的土地庙、村中的凌云阁、文佑王公祠等地,浩浩荡荡上灯的队伍每到一处,必点灯芯、蜡烛、烧纸、鸣炮,流程繁复,全套程序近3个小时。此后,“灯头”在父辈祖辈的带领指导下,扯灯绳、拜祭先祖。到了农历正月十八,为官田“做?”日,村中各家各户会邀请亲戚朋友一起道贺新春、享受美餐和互叙亲友之情。

目前,龙门县相关部门正计划将官田王屋上灯、做?等习俗“打包”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让这些充满古风的习俗,能在现代更好地传承。

尽管村民纷纷搬离古屋,但得益于游客的经常造访、修葺有计划地进行和四时不断的乡村节日,官田王屋空心而不空乏,在围村而居的村民的陪护下,它正展开一段活着的历史。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