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香粉作坊旧址上长满了野草。
惠州地区的人历来重视祭祖,手捧一束香,祈求先人安好、庇佑后人,心中满满的虔诚都透过香来传达。一根香缓缓燃烧,弥散出独特香气。一根香,也饱含着历史的印记。在龙门县永汉镇莲塘村上莲塘村民小组,100多年前曾有几个产香的香粉作坊【香粉:供制香(如供佛的线香等)的原料】,几部香车夜以继日地不停运作,制香曾经盛行一时。
历史起起落落,香粉作坊几经起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行业逐步消失。如今,败落的香粉作坊只剩残骸静静躺在山野中,让人大为叹息。祭祖之时来临,村民们对香粉作坊的回忆又被勾起。村民们希望,香粉作坊遗址能被世人关注。
探访
作坊遗址散落山间,作坊工具残存草丛中
几处香粉作坊遗址散落在上莲塘村民小组山中不同地方。
连日来的雨水让村内的河道流速加急,河水冲刷岸边及河中的石头,空气中激荡出水汽清新的味道。记者乘坐越野车深入山中,在坑洼的道路中不断颠簸,两旁的杂草不时拍打着车窗。由于河水上涨,山内还汇聚出很多条小溪。
在一个小山坡边,记者看到了一堵低矮的石墙,石墙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砌而成,石头上覆盖着杂草,唯有走近看才能看出堆砌的石墙旁还留出了一条沟渠。“从前就是从这座山上引水下来的。”同行的一位村民介绍,香粉作坊的运作需要借助水力来完成,于是村民沿山涧溪边修筑人工渠引水。“有个地方的引水工程是在石壁上完成的,为了凿开石壁,我的太叔公还被石头砸断了脚。”该村民说。
随后,记者跟随村民来到了另一处香粉作坊遗址。这里种植着小片桔子树,从前制作香粉的工具就在这里。翻开根系缠绕的丛丛杂草,一块形状特别如梳齿状的大石条躺在草丛中,石条大约有两米多长、30厘米高,十分厚重,众人合力也难以将石条扶正。“麻石条非常坚固,上面的梳齿,是用来架设石锤的。”
在探寻路上,还能找到不少用来制作香粉的原材料。山上野生的石槁树、山稔子树和其他杂树,都被先人就地取材,拿来制香。村民说,这些原材料当时在村里漫山遍野都是。摘下一段石槁树树叶,在指尖揉捏一番后,汁液就将碎叶稳稳粘在手指上。石槁树本身含有一定的黏性,所以用它来制香,不容易脱落。
香粉作坊遗址。
还原
利用溪水落差作动力,自动舂捣生产香粉
一路寻觅,一路捡拾香粉作坊的碎片,一路“脑补”,记者始终感觉这种古老的香粉制作工艺充满了神秘感。直至看到最后一个留存相对较为完整的香粉作坊遗址,各种碎片在脑海中才得以拼装起来。
这个作坊位于一座小山腰上,一行人踏着湿润的杂草,拨开树枝,来到一个果园,果园边有个相对开阔的地方,各种形状的石块和石条有规则地堆放着,石块上面布满了青苔,让人感觉到了历史的痕迹。一面石头堆砌而成的石墙下,有一道沟渠,沟渠边则是此前记者在杂草丛中看到的那种石条。石条竖直摆放,这时候,站在高处从上往下看,能看出石条呈现“H”形整齐排列的齿印。“这些齿印就是用来架设石碓的。”遗址中还散落着几块厚实、表面光滑的圆墩状石块。“这个石块叫舂碓,是用来舂捣香粉原材料的。”
在村民的指示和演示中,记者仿佛看到了香粉作坊鼎盛时期的画面。做香粉的作坊人用大松树制造水车轴,请石匠打造了几对石锤,然后沿山涧溪边修筑人工渠引水、造水车、碓、舂粉房(又名为打香车房),通过水力来驱动水车,巧妙利用了山涧溪水的落差作动力自动舂捣,生产香粉。
从水渠泄下的水,带动水车转动,水车再带动碓一起一落,这样碓就可以无需人力而自动舂砸,这个碓房使用过的水,再流到下一个碓房循环使用。就这样,一段两三公里长的山溪,巧妙地架设了五六个舂粉房、水车。
水车放置在深坑里,旁边巨型石条就是用来支撑舂碓舂树枝叶的。一个作坊至少需要两个人来工作,制作香粉。先把用来做香粉的石槁树、山稔子树和其他杂树备好,然后将树枝树叶砍成约10厘米长一小段,晒干或烘干,放入槽内舂捣成粉状,捞起用筛将粉筛出,用密封的袋包装。每个作坊一天劳作可以生产五六袋香粉。
巨型石条是用来支撑舂碓舂树枝叶的。
史料记载
咸丰《龙门县志》记载有龙门出香粉
据当地村民说,上莲塘村民小组的香粉作坊群,从前都是属于当地一个何氏家族的。何氏家族是什么时候做起香粉,村民都说不清楚。只是有传说,香粉制作工艺很有可能是何氏祖先从福建引进的,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何氏先祖学会了制香工艺后,就在村里的小溪边,建起了多座香粉小作坊,分给了几个儿子。对于制香,何氏祖先有严格要求,香粉制作要求是守信用、保质量。要求香粉的质量一定要好,不能骗祖先。
根据咸丰元年《龙门县志》卷三物产篇记载:香粉,在山涧中设水车水碓,取草木之有香者,纳诸臼中,激水转车使碓自舂。这表明,龙门造香粉的历史超过150年甚至更久。上莲塘村民小组香粉作坊的发现,印证了县志的记载。
何氏族人是何时停止生产香粉的?据当地村民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经济没有发展,群众的生活一片混乱,香粉没有了销量,逐渐就没人做香粉了。
香粉作坊停工了好长时间后,到了公社化时期,香粉作坊又重新被启用,继续生产香粉。但这次生产香粉是属于集体行为,生产了几年后,香粉作坊又停工了,之后,一直静静地淹没在杂草中。
钟房清老人讲述当年制香故事。
当年作坊工人
以前工作时基本没休息,只有冬日溪水减少才能放假几天
记者问了一些村民,都说不知道这山沟沟还有制作香粉的地方。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曾经在香粉作坊工作过的钟房清和其儿子钟树泉。
1957年出生的钟树泉,对于香粉作坊还留存着清晰的童年记忆。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年幼的钟树泉第一次跟随父亲到香粉作坊,推开作坊大门,钟树泉马上被眼前的一幕给吓坏了。几个石碓不断地上下自动舂捣,运作时发出巨大声响。在父亲的安抚下,钟树泉渐渐适应了这种声响。后来,钟树泉还跟着父亲在作坊旁的屋子里住了几天晚上。
钟树泉的父亲钟房清今年84岁,年轻时候制作过香粉。钟伯说,当时他做香粉时是20多岁。一个香粉作坊一共有3人在管理。要自己去砍原材料树枝,切碎后放在烘炉上烘干;还要去砍来竹子编制竹篓,竹篓内还要铺上竹壳,防止香粉漏出。每天早晨,就要将香粉原材料放进石碓里去舂捣,把树枝舂捣成粉末后,就把流入水车的溪水阀门关掉,水车停转后,开始装香粉。一篓香粉是25公斤,有客商会直接到香粉作坊购买,当时的供销社也会来收购,将收购到的香粉卖到广州等地去。由于每天都要做香粉,在香粉作坊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休息天。只有到了冬日,溪水减少,难以推动水车转动时,这才能放假几天。为了能陪伴儿子,钟伯只能把儿子带到香粉作坊去住。
钟伯表示,舂粉房的大小是按照铺架石锤的石条大小来建造的,主要是担心香粉会飞出去。香粉打好后,颜色有黄色和黄青色,香味不算很浓郁。除了普通的香粉外,还有一种比较高级的香粉,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黑篙的树枝来制作的,这种植物打成粉末后,呈现出一种黄澄澄的颜色,特别好看。钟伯在香粉作坊做了两年后就离开了。之后他听说香粉作坊是由当时的生产队承包,继续做了一年多后也没做了。
保护
打算申报县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人文旅游亮点
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介绍,上莲塘村民小组的香粉作坊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清朝后期,之后逐渐走下坡路,日军侵华时期逐渐衰退。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当时的大队大搞集体生产,恢复了一部香粉车生产,香粉作坊重新运作,增加了集体实体经济收入。一袋袋的香粉被卖到广州市区、增城、东莞、番禺一带,村民依靠卖这种祭拜祖先的东西,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不过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没有从前人手中接过制香的棒子,香粉作坊趋于没落,最终退出了人们视线。
而更为遗憾的是,虽然不少村民知道村里有个香粉作坊的遗址,却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在时光流逝中,香粉作坊有的受到了破坏,有的连石头都被偷走了。何富声说,文化站准备将香粉作坊遗址申请为县里的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将其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而争取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通过宣传,引起大家的共识。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在作坊旁立碑、撰文的方式,争取恢复作坊原貌,打造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以此增加人文旅游的亮点。”
与记者一起寻找香粉作坊遗址的龙门县档案局局长梁丽通表示,在一条小溪中有如此多的香粉作坊,在龙门县很少见。龙门县档案局近期开展的龙门记忆工程工作,根据龙门旧县志等史料,挖掘已经远去的龙门记忆,尽量挖掘、保护甚至恢复一些传统民间习俗,既是传承,也为龙门乡村旅游发展服务。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