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在南昆山九重远眺景区,游客可俯瞰南昆美景。
游客在龙门一温泉度假村泡“汤”玩水。
制图:许妙红
冬天温泉养生,夏天森林度假,已经成为龙门生态旅游最真实的写照。近年来,龙门县围绕山山水水做文章、引项目,全力打造珠三角生态花园,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据龙门县旅游局统计,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8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14.6%。
据了解,龙门县启动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于日前召开推动旅游升级发展工作部署暨全域旅游规划启动会,对《龙门县促进旅游业升级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解读,并就如何推动落实工作进行部署。
南昆山旅游区
建设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据《意见》介绍,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县”6大发展目标,龙门县将县域作为景区进行综合环境提升,把龙门打造成“生态资源驱动型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县域样板,打响“愉悦龙门”品牌形象,促进“森林度假、温泉养生、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四大旅游品牌的联动发展和整体升级,力争到2017年,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
据了解,龙门县拟打造南昆山旅游区龙头。发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品牌效应,秉承“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理顺南昆山的管理机制,依托顶级的森林和温泉资源,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健康体育、文化娱乐三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有机农业、智慧旅游、绿色环保、休闲商业等关联产业,逐步打造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同时,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产业带。
拓展旅游市场
推出温泉养生等四大精品
为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空间,龙门县计划打造四大旅游精品。以南昆山为示范,加快塔山、桂峰山和丫髻山的旅游开发,形成“四山呼应”的山地旅游格局,打响森林度假旅游精品;着力引导“龙门十二汤”升级提质,发展“温泉+旅游”,提升温泉养生旅游精品;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农民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文旅融合,形成民俗文化旅游精品;以原生态传统古村落为核心,着力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农耕文化体验等,推出田园风光旅游精品。
日前,由龙门县旅游局策划,团县委、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县旅游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龙门2016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第一站开展以“民俗花海游,绿色公益行”为主题的徒步活动,200多名游客走进尚天然鲁冰花童话园、蓝田瑶族风情园等地,开启了一次快乐的徒步运动和领略美景之旅。
在前往蓝田瑶族风情园的路上,几位结伴同行的游客途经中村路段时感叹道:“这个地方的村民居住环境太好了,村后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村前还有现代农业风光,真想住在这里不走了!”
项目建设
18宗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207.53亿
项目是产业的基础,一个个旅游项目的落地,为龙门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从龙门县有关部门获悉,2015年龙门县签约的重点旅游项目有13宗,总投资额78.2亿元;在建重点旅游项目18宗,总投资为207.53亿元。这些项目涵括文化、生态、农林和水上观光等,其建成投产后,将使龙门县的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距龙门县城仅十几分钟车程的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项目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20亿元,项目以客家文化为特色,集温泉养生、艺术展览、花卉观赏、美食文化、炊事体验及亲子游乐等于一体的都市近郊温泉度假小镇,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只是龙门旅游产业优化、融合的一个缩影。目前,龙门建成了的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农民画博物馆;建设了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间舞蹈“舞火狗”为核心的瑶族风情旅游景区;打造了香溪古堡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生态文化开发的经验更是成为全球的典范……
去年,龙门县连续第五年获得“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获评“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南昆山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发展成效
当地群众发上“旅游财”
纵观近年来龙门县引进的旅游项目,夯实的产业发展不仅进一步擦亮了龙门旅游品牌,也有力地带动了龙门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龙门超4万人就业,真正让当地老百姓吃上 “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旺季时从早忙到晚,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但是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还是甜在心里。”一家庭旅馆老板娘张文珍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夫妻俩旺季时忙得幸福,淡季时玩得开心,每逢淡季都组织全家外出旅游,还为此专门买了一辆商务车。
据介绍,龙门县还将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充分发挥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作用,重点打造以功武村、莲塘村等为代表的一批体验性佳、参与性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特色村品牌,以旅游就业、创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本报记者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