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古八景之童子读书所在地蓝田石马山,如今已成旅游区,童子读书石为区内景点之一。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黄伟光 摄
“龙门八景诗”最早记载在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中,距今349年。《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翻拍
东江时报讯 记者侯县军 古往今来,很多地方都喜欢以“八景”概括一地风景人文之胜。在岭南,羊城八景、惠阳八景等,自宋代开始就有评选,历代相延,闻名遐迩。
前日,龙门县档案局在该局微信公众号推出信息 《龙门八景今何在,故纸堆里觅芳踪》,将记录在清康熙六年(1667)《龙门县志》的“龙门八景”以及“龙门八景诗”列举出来,引起众多网友追捧。350年前就已经存在的“龙门八景”如今“重现”人间,有网友建议来一次寻找之旅。对此,龙门县档案局回应称,有考虑组织寻找“龙门八景”活动。
网曝350年前“龙门八景”
龙门县设于明弘治九年(1496),今年恰逢建县520周年,为挖掘城市记忆,龙门县档案局正在加大力度收集、整理龙门历史文化资源,如通过微信等媒体,推出指尖上的龙门、龙门记忆等,吸引了不少粉丝。3月5日,龙门县档案局官微推出《龙门八景今何在,故纸堆里觅芳踪》帖子,如数家珍般列举“龙门八景”和配诗,并配有古县志记载“龙门八景”的书影图片。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龙门八景最早出现在清代初期,龙门八景的诗文记录收于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杨熚纂修的《龙门县志》,距今近350年,它们是:七星映斗、丫髻凌云、祝圣昙花、禾仓瀑布、仙岩夜月、虎跳晴潭、童子读书、仙女摩空。”该帖子说,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艺文”中编入“龙门八景诗”,赋诗的都是这本县志的编撰人员,从不同角度吟咏,赋予了龙门八景独特内涵。
网友建议重游获认可
从历代《龙门县志》的记载可以看出,于明代中期设立的龙门县,到明朝灭亡1644年的近150年里,八景文化尚未兴起,到了清代,由于人文兴起,八景文化在清初萌发,然后延续整个清代。到民国之后,“龙门八景”就渐渐销声匿迹。
“消失”近百年之后,“龙门八景”能获得重生么? “希望龙门档案君可以组织一次寻找龙门八景活动!”“如果重走龙门八景,我第一个报名。”“找时间约起”……看到帖子的众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网友“丽人如珍”甚至建议,“组织一下重走八景,和旅行社合作。一天走不完,走两天,或者举办个摄影大赛。”
对网友的建议,龙门县档案局回复称“有这个考虑,请留意档案君发出的微信!”
龙门八景怎样美?
七星映斗
地点:“七星映斗”指七星岗,在龙门县城
龙门县城内有“七星冈”,为枢精冈、璇冈、玑冈、权星冈、衡冈、阳冈、摇光冈七山,璧贯珠连,如七宿经天,故云“映斗”。龙门因此又有“星城”之称。
丫髻凌云
地点:“丫髻凌云”指的是丫髻山,在龙田镇
龙门县城西北八里 (华里,下同)有丫髻山,又名凤凰山,高百丈,周八里,两巅高峙,如髻顶,又如凤凰。丫髻山上有石池深不可测,俗传有蛟龙潜藏其中,云霞绕护,四时不开。
祝圣昙花
地点:“祝圣昙花”指的是万寿寺,在龙门古城城西
清康熙《龙门县志》记载城西有祝圣寺,重阴绿树,曲径通幽。寺前桥头碧潭深映,月皓风清之际,溪声松籁,冷天钟梵,令人尘心顿豁。
禾仓瀑布
地点:麻榨禾仓岭
禾仓岭在麻榨大陂洞口,林深宿鹤,山迥留云,怪石崭然,中有飞瀑,自顶流下丈余,入石坎,又自石坎流下数丈入石井,水花飞射,声震如霄,下深成池,可放竹筏,自上而下,忽沉忽浮,真成绝景。
仙岩夜月
地点:龙门龙华镇
神仙岩,即仙石岩,有怪石嶙峋,高数十丈,周遭十里,下有空洞隙光,中有石磴天成,可坐百人,旁通一空洞,可行一人。每逢佳节,半夜必有乐音,夜月光悬,丹砂漏滴。
虎跳晴潭
地点:龙门龙华镇
增江河从县城流三十里至龙华水坑段,两崖壁立,水中突出三个大石,砏岩秀削,莹洁可爱。左右二石,依山而立,中一石砥柱分流,两边相去丈许,仅可通舟,如虎跳状。上有虎跳迹,深四寸许。潦水乍涨,很快与石齐头,浪花滚雪,与峰尖削玉,其色相混,乃为奇观。
童子读书
地点:蓝田瑶族乡石马山
位于龙门蓝田石马山旁,五石胪列,如五童子,石台石磴森列平敞,天然而成,二棵大榕树荫其上。相传每风晨月夕,空寂之处,宛然闻读书之声。
仙女摩空
地点:龙门龙华镇
仙女石,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称在“邑南六十里”,峭壁插天,状如仙女,俗称为“仙女石”,顶上奇花异卉,四时如春,有石鼓、石碗、石麻篮诸异迹。
文字整理 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