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东江时报》评论员 凌保康
位于龙门平陵牛尾村那片荔枝林,面积约百亩,有330多棵,树高普遍七八米。据村民介绍,荔枝林是其先祖在清乾隆初期栽种,至今超过250年历史。近20年因为荔枝价格不佳、树高难采果,丢荒了。据预计,这片荔枝林今年产量1万斤左右(据《东江时报》5日、6日报道)。
今年荔枝产量普遍下降,市区荔枝每斤卖到十多元,市民调侃说,今年吃得起荔枝的都是土豪。到了七月,仍有不少人感慨 “今年还没吃过荔枝”。听说龙门有片预计产量1万斤且又丢荒的荔枝园,我的第一感觉是,荔枝这么贵,我想去看看。
这片荔枝林是这样被丢的。近年来,平陵以及邻近的博罗公庄大量出产荔枝,牛尾村荔枝没了价格优势,又因牛尾村荔枝树太高,采摘困难,村民索性不再打理荔枝林,让其“天养”。
这些“看得见”的原因背后还有一个潜在因素,就是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普遍好了,不在乎卖荔枝那点小钱。生活条件好了就舍得丢旧物,这固然值得庆幸,但也有几分悲哀。
伴随了200多年的东西最近20年才丢了,总让人觉得丢失了件什么贵重的东西。平常年份,这片荔枝林确实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但毕竟已经“老成精”,它们的价值岂可拿钱衡量?
同样的还有惠东梁化镇马安岭村,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荔枝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荔枝,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人均有一亩多荔枝树。如今,荔枝市场行情没那么好了,但村民们仍舍不得砍荔枝树,有人出高价欲买古树遭全村人反对。村民对果树的特殊情感,或因荔枝树不仅仅可以长果子卖钱,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记载历史。牛尾村荔枝林亦如是。
平陵牛尾村荔枝林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历史。它的诞生本身就很有意思:先祖为6个儿子种了6列荔枝,6个儿子又在外围补种荔枝,“子子孙孙无穷匮”,终于有了目前的规模。要是有一个熟悉牛尾村的人站在果园里指着荔枝树向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介绍,这是第几代祖先所种,种果树前后发生了哪些小插曲,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如何等,必然让人收获良多。有了这些,人们了解平陵、龙门甚至惠州的历史可能都有帮助。幸好,它们在市值下降之际,没有因一念之差被砍掉!
房子旧了,重新修整之后不仅可以住人,还因它的年代感而价值倍增。只要在保护之下进行开发,“荒园”就会变成良好的历史文化景点。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六宅村民小组的隔海荒园,9年前还是个荒山果园,如今成为人们旅游、写生好去处,还打算建成3A景区。曾经濒临“丢荒”的博罗观背村,如今成为知名文化旅游景点。据悉,当地已对牛尾村荔枝林进行保护,这必将是美丽的开始。文化生活,本无“荒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