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6月9日上午,龙门县龙潭镇石莲村,村委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村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筹备会正在这里召开。全村总共40名养蜂户悉数到场,对于成立合作社的倡议,大家在会上齐刷刷举手赞同。
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只是龙潭镇精准扶贫路上的一个脚印。2016年4月中旬,根据中央、省、市的要求和部署,市水务局、市卫计局、市科技局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市直单位同批挂点,对口帮扶该镇4个贫困村。精准扶贫总目标要求两年攻坚、三年巩固,如今才一年多的时间,记者进村走访发现,这几个村子已经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困难村民们得到资助生活改善,也重新燃起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在龙门县龙潭镇石莲村,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筹备会召开。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魏云鹤 摄
旧况
村子基础差发展缺门路
4个结对村分别是左潭、新屋、下埔和石莲,前3个属于省级贫困村,后一个是市级贫困村。几个村子的基本状况,造成整体后进的因素以及贫困户的情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特点。
左潭村有15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700多,其中登记在册的贫困户44户共116人。左潭村所处的位置在龙潭镇并不算偏远,但村集体经济薄弱,农田基础设施较差。
石莲村有人口480多户,村民们主要以外出务工、加工牙签及种养等为业。村子偏远,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但生态环境非常好,山林多溪水清土壤空气干净,还有成规模养蜂这一周边地方都没有的特色传统。
新屋村有村民2000余人,其中有贫困户37户。村民生活的维持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在家务农,村集体虽然有点物业出租,每年有一万元多的分红,但收入来源依旧少而且单一,脱贫任务繁重。
下埔村有村民1100多人,其中需要帮扶的贫困户32户,有劳动力贫困户18户,无劳动力贫困户14户。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和在家务农为生,创收渠道比较单一。
帮扶
携手谱写脱贫协奏曲
结对之后,各帮扶单位和贫困村之间相互合作,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并动员争取广大村民,尤其是扶助对象的配合,坚定迈开了携手脱贫、共谋发展的步伐,谱写出一首精准扶贫的协奏曲。
市水务局接到与左潭村结对帮扶的使命后,党组高度重视,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周文高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由一位副局长任组长的驻村工作组。
除及时选派干部进村驻点,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局长周文高先后7次带领导班子成员进村,开展调查走访,听取镇、村干部的意见,还有村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心声。研究制定《新时期精准扶贫三年工作方案》《年度帮扶工作计划》等方案和措施。
该局为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纳入低保政策,享受合作医疗保障;资助7名贫困生上高中、上大学的学费;逐渐、批次逐户推进危房改造。还实行“造血”帮扶,协调农技部门进村开展蔬菜种植、家庭养殖、劳动力转移等技能培训。
该局还利用所管行业的优势,大力帮左潭村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条件,兴修陂头5座,建设排洪渠、清疏灌溉水圳等等。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与石莲村结成扶贫对子之后,集团主要领导多次带领集团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帮扶干部到村开展扶贫活动,与镇村干部共商扶贫计划,并制定多项帮扶措施。该集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经过和镇政府以及村委探讨分析,并参考外地一些先进经验,决定在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争取各方面帮扶政策,并解决村道安装路灯等紧迫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产业带动这方面下功夫,并往两个方向同步摸索:一是做强做大自有传统产业;二是引进投资项目,带动村民搞生产致富。
发现该村蜂蜜品质好,也有一定规模,因为没有人懂得去包装推广,一直小打小闹没做起来的情况后,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决心帮其做大;针对该村山林杂草地多,生态环境好的特点,设法引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拉动村里的经济产业。
市卫计局挂点帮扶新屋村,专门成立帮扶开发领导小组。经过摸底排查,37户贫困户全部造册建档,2016年筹措40多万元帮扶经费,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市科技局结对帮扶下埔村,也由“一把手”负总责,组建扶贫工作小组,并在全面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方案和年度计划,投入资金,推出实行多项具体措施。一方面积极进行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着力改善村民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屋村建起了两层楼村委便民服务中心。
改变
小山村焕发出新气象
道路修通了,路灯点亮了,广场建成了,贫困村的模样一点点改变了。
整修农田水利这一惠及大家的事业,赢得村民点赞。左潭村在南昆山山脚下,地势较低,以前水利设施没整修,一遇大雨就容易遭水浸。“现在好了,前段时间大雨下了大半夜,早上起来一看也没啥事。”村民老廖指着地里绿油油的早造花生说,今年的收成提前吃到“定心丸”。
市水务局驻村干部李巧龙介绍,驻点以来,他们已累计投入资金近99万元,在局里支持和镇村干部、村民配合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目前,投入近35万元的路灯工程正抓紧安装,计划这个月底完工;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今年投入9万元为村里建两座机耕桥;高考刚结束,对贫困学子上学的帮扶也将继续进行。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介入后,石莲村养蜂的状况很快有了改观,该集团旗下各媒体加大了对该村蜂蜜的宣传力度;该集团的电商平台同步跟进,帮蜂农们开拓了网销渠道。
“我们还要进一步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组织,让大伙抱团,真正走上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让石莲蜂蜜成为一个真正的知名特色产业。”该集团驻村干部卓明添对此信心满满。
同时在引进项目方面,市黄牛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功落户石莲村,承租村里120多亩杂草山林地,发展特色蔬果、家禽等种养,建成绿色食品基地。同时按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游业务。“你看,这里山水多好,多安静多舒服!以后种菜养鸡,全部用这山溪水。”该公司负责人刘思明自豪地说,目前相关手续已办理,道路和土地正加紧平整施工,将以公司+农户形式运营。
新屋村公共设施的面貌改变,也让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帮扶单位积极筹资协助,建起崭新的两层楼村委便民服务中心,并通过拆除一些闲置泥砖屋,建起1000多平方米漂亮的文化广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灯光等一应俱全。
“接下来,我们打算先完善村里的路灯,解决村民们晚上出行难题。”市卫计局驻村干部钟惠源说,村道拟安装270~300盏路灯,争取年内建成。另外,还打算争取对村里的卫生站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
经过一年多努力,下埔村也已有不少设想变成现实。在村道安装了50盏太阳能路灯,投入资金15万元;村委办公楼和公共服务站进行改造完善;市科技局还在当地推动专业镇建设,投入20万元发展科技种植项目。“驻村以来,我们已投入5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帮扶力度,并争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发展。”市科技局驻村干部邵鹏飞表示。
未来
困难村民受资助信心重燃
扶贫助力基础设施改善、集体经济开源外,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户家庭,也得到针对性帮扶。切身感受到生活的变化,他们对未来也有了信心。
左潭村的胡须鸡品种好市场价格很高,农家猪也很受消费者欢迎,驻村干部就鼓励贫困户养胡须鸡,每户补助资金买种苗和部分饲料成本,已动员10户村民养鸡,两户村民养猪,还有1户种杉树也获得资助。
新屋村20户无劳动力贫困户,驻村干部协助完善相关认定材料,争取落实国家兜底保障政策,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有劳动力的17户也鼓励搞种养,每户得到5000元以上帮扶资金。
下埔村困难户,有劳动力愿意勤劳创业的,得到2300元以上起步资助经费;住房困难的23户中,有13户已完成危房改造。
“感谢党和政府,谢谢驻村干部,我现在家庭压力轻多了,有你们关心帮助,我们自己再努把力,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左潭村贫困户茹海添说。
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推动下,专业合作社的筹备成立,让石莲村的蜂农也备受鼓舞。“我们40多养蜂户,年产蜜糖50000多斤,产值200多万元。以后齐心打拼,创出品牌拓宽销路,肯定大有前景。”养蜂近50年的村民王炳炎说。
对于村子的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勇精满怀期待。他表示,村里有了第一个专业合作社,以后就会建起更多。特别是企业进来后,村里资源得到开发,就有了长久的增收保障。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罗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