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在山区巡线不是件轻松活。
工作人员巡查供电线路经常要翻山越岭、横跨山林。本组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通讯员李志锋 钟启育
初冬之际,阳光明媚,龙门龙华山区更显清冷。年过四旬的惠州龙门供电局龙华供电所营配综合班副班长甘伟清一大早就起床了,临近上班时间,他远眺了一下远处的高山,麻利的把家里炒菜的锅背上,大踏步出门而去。不了解的人,看到这一幕还以为甘伟清这是去野营呢,可实际上,他就是去“野营”。因为一个半小时后,他和同事即将在高山上生火做饭,但这不是真正的野营,而是他的工作——— 巡线。龙门县龙华镇是一个山多地少的乡镇,当地的供电线路大多数在高山上。线路长,山路险,为保障居民用电,甘伟清等供电所巡线员一次巡线就要大半天,午饭只能在山里自行解决。
巡线如过雪山锅碗一起上
龙门县龙华镇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是龙门县最大的乡镇。因此,当地的供电线路也是翻山越岭、横跨山林。甘伟清是龙华本地人,在龙华供电所上班长达15年,在这15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几乎爬遍了龙华的大小山。每年,他因为工作关系都要来来回回在山里奔走。龙华供电所管辖的众多线路中,以南告林场线路最长。该条线路长达70多公里,几乎都是偏僻的山路,人迹罕至。而这段巡线被甘伟清等人戏称为 “过雪山”,锅碗瓢盆齐上阵。
南告林场原来是国营林场,曾经风光无限,居民众多,而如今林场改制后,4500户居民大多数也留在了当地,这条支线的好坏,关系着4500户居民的日常起居,甘伟清等人不敢有任何马虎。甘伟清介绍,这条支线几乎都在山上,山路泥泞,“车只能到山脚,剩下的只能靠我们的一双腿了”。上千米的海拔,仅仅上山就要一个半小时,并且山路难行,为了更节约时间,因此才有了自带干粮巡线的情况。
这天,又是一个巡线的日子,甘伟清和班员湛汉明一起再次踏上了巡线的路途。甘伟清带上了炒菜的锅和做饭的煲,而湛汉明则带上了米和菜。15个寒暑,甘伟清等人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野炊式”的工作状态,也乐于其中。甘伟清说,巡线维护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能在山顶自己动手生火做饭,以天为帐以地为席,面对淳朴的自然风光,吃饭也是一件弥足享受的事情。
地上本没路砍着砍着就成了路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生活就是如此,而对于甘伟清等人的巡线工作更是如此。山高林密,线路的运营维护几乎要靠他们徒步完成,泥泞的山路、悬崖溪涧、茂密的竹林这些都给日常运营维护人员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把电送到最后一公里,只要大伙能用上电,没有路,咱们就走出路。”甘伟清说,龙华的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竹子多,长得茂盛。刮风下雨天,竹子碰到高压电线就很容易造成线路跳闸。然而,线路长而偏僻,要确定故障点却是一个难题。
去年9月的一天下午4时许,“啪”的一声,南告林场突然断电,不久,供电所就接到了居民的来电。甘伟清等人立即出动排除故障。通过系统排查,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甘伟清等人驱车加徒步,赶到了事发地点。“那是一个很大的竹林,经过了雨水的冲刷,横七竖八倒下的竹子挡住了前面的路,不把竹子往两边清理,根本无法前行。”他们一行3人,硬是用了快1小时才抵达故障点。经现场勘查,原来是一根竹子搭在了电线上引发的跳闸。甘伟清等人立即清障,不一会儿,线路供电恢复正常。
甘伟清说,像这种情况很多,遇到个台风天什么的,更是厉害,基本上都要靠人力砍出一条巡线的路,“一天下来,手都抬不起来”。然而,这样还不是最惨的,湛汉明撸起裤脚,小腿上五六个被红火蚁咬的伤疤触目惊心,“我们都在山上,被蚂蚁咬,遇到毒蛇可都是很常见的事”。困难会有,但信心不会垮。龙华供电所的员工遇到困难、解决解困的行事作风使他们拥有了一支铁打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