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华镇龙石头村依山靠山建设公园绿化村庄。
麻榨镇大陂村绿意盎然。
近年来,龙门县根据省、市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并将其纳入龙门县2017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先后建成44个森林村庄,其中包括3个省级示范点、22个市级示范点和19个县级示范点。
如今,入村有景观路,村内有小公园,围村有绿化带,村边有风景林……优美宜居的生态家园在龙门县各个村(社区)成为现实,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依托古树资源打造特色森林村庄
近年来,龙门县共开展古树名木普查4次,不断完善古树名木档案资料,对记录在档的古树名木以及古树群落进行挂牌保护,并建立栅栏保护一些重要地段的古树。古树名木的牌子上除了有树种、科属、树龄、保护级别等基本信息,还有一个二维码,群众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该树的GPS定位、健康状况、保护措施以及该树种的详细资料等信息。经普查,当前龙门县共有古树2732株、古树群落23个。
“在‘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龙华镇龙石头村、平陵镇山下村、麻榨镇大陂村、蓝田瑶族乡上东村等拥有古树群落的优势,让森林村庄建设和古树资源紧密结合,打造成集科研、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乡村古树公园。”龙门县绿委办主任邓建辉表示,龙门县古树名木繁多,依托古树资源来打造特色森林村庄,既是保护好、管理好古树名木的重要措施,也是“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的亮点之一。
再如永汉镇鹤湖村鹤湖村民小组有一座城堡式的客家围楼,是龙门县现存建筑中建造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属于省级保护文物。龙门县充分利用这一历史人文景观,把鹤湖村民小组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村庄绿化结合起来,打造舒适的生态环境。
绿化村庄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村里建有小公园,村道边种上了树木,家乡变化太大,都快认不得了。”外出就业的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村民陈先生发出感叹,回家就是一种享受。
据了解,龙门县在推进 “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中,把村庄绿化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建成的44个森林村庄有省级扶贫村7个、市级扶贫村10个。自2015年起,县委、县政府每年送苗下乡6万株,根据每个乡镇的实际情况,选取群众喜爱的树种,因地制宜地在村道两旁、河道两旁、村庄空置地等地进行绿化规划,切实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邓建辉说,在建设森林村庄中,龙门县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在树种选择和规划设计上,通过向村民现场宣讲、下乡入户调查、发放相关知识小册子的方式,充分听取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的意见,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满足村民的意愿,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为村民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实现共建共享。
如永汉镇低冚村,村里拥有“十八姓”祠堂、低冚伏击战遗址、李绍宗故居等红色资源,村民提出通过“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发展乡村旅游的设想。根据该村的特点,县林业部门在低冚村种植小叶紫薇和红继木球等观赏性强的树种,并大面积铺设台湾草。
相关链接
3个省级示范点各具风采
龙华镇龙石头村依山建设公园绿化村道
走进龙华镇龙石头村,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片大片的桔子树,在环山深绿的辉映下,大有让人心旷神怡之感。种植年桔、砂糖桔是龙石头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除此之外,水稻、蔬菜等的种植也是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依山靠山的龙石头村,是省级扶贫村,在“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中,龙门县按照“上—中—下”的布局进行绿化,即在龙石头村的两边建设休闲公园,中部则搞好村道绿化,共种植观赏性树种、灌木2900余株,铺设台湾草2300平方米。
麻榨镇大陂村用心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麻榨镇大陂村,满眼盎然绿意在眼帘下蔓延。该村共有土地22814亩,从绿化角度来看,大陂村是十分用心的。尽管村子旁边就是一大片的天然绿化,但是村子内部还是规划有方:屋前是羊肠小径,屋后是一片山景。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是帮扶投资、联办果场取得的分红,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森林村庄的美好夙愿在大陂村进行着,一刻也不放松。
龙华镇四围村广田村民小组利用古树群落装扮乡村
走进四围村广田村民小组,坐在石凳上歇息,凤凰木、异木棉、秋枫等多种植物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出现“脏乱差”的状况。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四围村广田村民小组的古树名木在“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龙门县抓住该村民小组丰富的古树群落资源,在古树群落周围进行绿化改造,让古树群落焕发新活力。如今的四围村广田村民小组装扮一新。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邬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