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风近古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风近古

转载 龙门视窗2018/03/20 09:48:4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3357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龙门地处珠三角东北部山区,是广府文化的边缘地带,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经过许多年的繁衍,龙门县境内主要聚居汉、瑶两个民族,流行四种方言,形成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格局,这实际上也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从明代至民国,龙门风土人情保留着中原遗风。这股中原之风,至今遗韵。在中原古风和多种语言的交融下,龙门保留了一些独特习俗,有些得以传承,有些到今日已经流变。

“龙门风近古”,首先是婚俗,龙门有“打阁”和“接路”。

旧县志记载,龙门男子年二十上下始冠,父亲开始为其操办婚礼,六亲皆贺。操办婚礼过程中,女家先以女之年庚,凭媒送与男家。男家当意,然后通谱系聘书,礼备然后娶。有贫家不能备六礼者,花烛之夕,夫妇同牢食,曰“暖房饭”。

女子将嫁,姐妹将其藏匿在房中,迎亲者至,伴娘乃入房将新郎堵在门外。当新郎入房,姐妹群击之,以表达不忍分别之意,谓之“打阁”。清李炽在《松石山房诗钞》中的《七星冈竹枝词》,以方言入诗写此习俗:何处笙歌入夜闻,迎亲都到夕阳曛;笑他大舅回家去,赢到猪牛各半斤;催妆恰好及芳辰,戚友齐来送手巾;姊妹轻轻同打阁,莫惊邻舍老安人。

此外,龙门娶媳妇时,置酒延宾以迎之,曰“接路”,清屈大均对此种风俗颇感兴趣,录入《广东新语》中。次日,新人拜舅姑,行庙见礼,献舅姑亲属币帛等,曰“荷惠”。

在过去,龙门有些地方还有客家习俗,“入家女”“花顿女”“童养媳”“等郎妹”“隔山娶亲”等几种婚嫁形式。

至于龙门四时风俗,则繁复多样,生活气息浓郁。

岁时伏腊,龙门人斗酒相劳,有唐人蟋蟀之遗风。大年初一,人们礼神祀祖,烧爆竹、饮柏酒,亲友交贺,三四日乃已。到了元宵节,张灯,“或为花草虫鱼龙马之像,或为人物故事,运机能动,有绝妙逼真者,箫鼓喧阗,自夜达旦。生子者,是夕盛为酒馔,延族属燕饮于祠。以齿序曰:饮灯。越夕,族属合酬生子者,曰:酬灯”。

到了仲春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龙门民谚云:“正月灯,二月戏。”紧接着,在社日,人们拜祭土神以祈年,寒食日,不禁火;清明扫墓,插柳于门,妇女皆簪柳。

端午节,人们祭祀祖先,做粽子,亲戚互相馈赠,蒲艾酒,用艾草扎成虎状缚于门,以五色绸缎裹雄黄、昌阳、艾叶制成香袋,小儿佩之辟邪。七月七前夕,妇女陈瓜果于庭中“乞巧”,鸡初唱,即汲河水贮之,谓之“仙水”,以疗热病。七月七日当日,人们曝晒书籍和衣服,防虫蛀。

至中秋夜,人们招呼邀请亲朋赏月,做大饼像月,曰“月光饼”,并酌桂花酒。儿童垒碎瓦为塔,用柴火焚之,是为“烧宝塔”。重阳时节,人们祭墓如清明,童子登高放纸鸢。

十月初一,农家俱做粉糍以饷牛,十月初五,在糖寮榨蔗做糖。到冬至那天,做粉果祀先人,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夜祀灶。除夕祭祀,曰“送年”当夜家家灯火达旦,儿童烧鞭炮,响应不绝。人们易门神桃符、写春联,备香烛、酒、果、粉食,天亮去神庙祠堂祭拜行礼。

旧时,龙门人民间信仰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除了信仰佛教、道教外,天神、家神甚至古树、石头等,均属人们精神寄托之所在。最普遍的是宗族家神信仰。大多数村落,建有祠堂,清明、重阳及冬至,祭祖,还逢新必荐,比如,稻谷新熟,先荐新于祖考,然后才请亲友尝新,过年前后,祭祖更是频繁。

此外,明清两代,龙门人礼佛热情甚高,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日,寺庙僧人作浴佛汤,信徒争赴斋会,索汤以饮,到七月十四、十五日,或为孟兰会。

对浴佛节,李寿田在《龙门竹枝词》中称:“浴佛良辰饮佛汤,群趋梵宇礼空王;个依别有心中事,默祷虔烧一炷香。习俗由来最信神,广修祠庙塑金身;于今偶像都销毁,仍向天空拜跪频。”

值得注意的是,在龙门北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节都举行舞火狗——— 这既是舞蹈,同时又是一种特殊而神圣的仪式,它是蓝田瑶族少女们的一种“成年礼”。这算是一个特例,由少数民族的信仰发展而成。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