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鲁冰花童话园风光旖旎。
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主题活动——文化成就旅游品牌高峰论坛暨优质文旅项目推介会上,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正式公布,龙门名列其中。
近年来,龙门县围绕助力我市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以文明旅游引领方向,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形成创建全域旅游的“龙门思路”,以及推进全部门联动、全生态引领、全业态创新、全服务配套“四全”发展路径,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引领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龙门县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全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龙门县旅游局局长张鸿升介绍,龙门县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年桔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与艺术之乡”,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县城。
龙门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提出了“构建生态旅游发展平台”行动计划,力争以环南昆山的优质旅游资源为载体,努力把龙门打造成“生态资源驱动型旅游目的地”中国县域样板。同时,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打响生态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步入新阶段。
2016年,在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之后,龙门审时度势,迅速启动创建工作,搭上“全域旅游”创建的首发车。在创建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该县大力推进旅游生态+品牌,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绿”字当先开拓产业发展空间,把生态旅游发展作为推动龙门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的主要动力之一。
据介绍,目前龙门正在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把省级生态乡镇提升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把市级生态村提升为省级生态村。同时,不断深入开展绿色城乡“六大行动”、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新一轮绿化龙门大行动,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竹子,做大做优竹产业,努力将全县森林覆盖率从76.6%提高至77.1%,保持生态优势,为生态旅游全域化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强化设施
建设旅游驿站全面提升旅游服务
5月16日,龙门首家旅游驿站(沙迳站)正式揭牌运营。该驿站集休息区、咨询区、展销区等为一体,可为游客提供咨询、预订、购物和投诉等旅游服务,标志着龙门县旅游咨询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龙门县旅游形象展示宣传,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龙门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张鸿升介绍,接下来,县旅游局将在县城成立第二家旅游驿站,全面提升旅游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该局在县汽车客运站、永汉富力养生谷建立游客集散中心,在广河高速沙迳服务区以及全县15家旅行社建立游客咨询点,大力推进集散咨询服务全覆盖;在车站、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龙门客栈等重点涉旅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强化主要旅游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龙门县构建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建成龙门旅游数据中心,加快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功能。
业态创新
谋划实施打造“龙门径”项目
据统计,2017年,龙门全县接待游客达10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2亿元,分别增长15%和32.3%,旅游业带动效应明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近年来,龙门县多次举办系列活动,大力培育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构建了较完整的、颇具龙门特色的“龙门手信”“龙门客栈”“龙门祈福”“龙门宴”“龙门十三汤”等旅游品牌产品体系,并重点打造“六个一”品牌产品:一席美味(龙门宴)、一批特产(十大龙门旅游手信)、一批精品民宿(龙门客栈)、一处祈愿文化福地(龙门祈福)、一场旅游论坛(龙门阵)、一条旅游绿道(龙门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龙门县构建了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养生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群,已形成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四大旅游板块,力图构建“愉悦龙门”旅游品牌。未来,在全力推动四大板块联动升级基础上,将不断创造和引进新的吸引物,进一步促进各相关产业与旅游的融合,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生态等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搭建孵化平台,创新旅游品牌和产品体系;以“住”为核心做深体验,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将美食等旅游要素提升为地域特色吸引物。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龙门县正积极谋划、实施打造“龙门径”项目,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丰富各项旅游项目,通过综合多个行业丰富旅游业态,进一步延长旅客逗留时间,促进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
旅游荣誉榜
●2015年,龙门成为广东省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
●2011年至2017年,龙门连续7年获评“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
●2016年,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成为广东省第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7年度获评“粤港澳大湾区最佳旅游线路”“中国·广东旅游总评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
●2018年,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