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为了深入了解永汉传统文化,探寻当地传统美食,7月22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绿林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上午结束了对艾糍手艺人的探访后,下午来到下一个调研地点——拥有十多年米饼制作经验的叶女士店里。
炒米饼具有百年工艺传承,是客家传统美食。龙门炒米饼以前又称年饼,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龙门人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至今龙门县永汉镇许多乡村依旧保留着。春节期间,当地人们经常用年饼作为款待宾客和赠送亲戚朋友们的手信。目前,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已开始将龙门米饼生产手工技艺申请为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店主叶女士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制作米饼的前期准备和制作流程。队员们也跃跃欲试,亲自体验了一把制作米饼,按照叶女士的示范步骤,队员们有模有样地制作着米饼,首先在模具上面盖上一层米粉,切忌太多,若米粉太多则放不下那么多馅,那口感就不好了,紧接着铺上一勺咸花生碎,再盖上一层米粉,最后用特制锤米饼的锤子把米饼锤实,把模具翻过来将米饼轻轻敲出来,就大功告成了。当队员们制作的米饼和叶女士制作的放在一起对比,明显看出叶女士制作的米饼紧实,队员们制作的就比较松散,尝起来,馅料也比队员们做的要足,口感也比较有嚼劲,果不其然,看起来简单的一个米饼,里面可是包含着力度和量的技巧的,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传承文化,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龙门年饼造型独特,是有独特含义的。例如以圆形饼状为主,有团团圆圆的寓意;还会在饼面上作形状,鲤鱼形和公鸡形,意寓年年有余,如意吉祥。如今,米饼成为了来永汉旅游的旅客都会带回家的特产,在广东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店主叶女士感慨,在永汉镇,米饼产业的鼎盛时期,镇子上曾有过上百家手工米饼店。而如今,大多数米饼店都引进了现代生产工具,辅助米饼的炒米和研磨米粉等制作步骤,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人力,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时代在发展,米饼制作技艺也在进步。本次调研,绿林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不仅见识到传统制作手法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也见证了米饼的制作在技术革新下焕发出的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