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在广东省中部,地处九连山、罗浮山两大山脉之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生态之城、文明之城——龙门县,她是珠三角不可多得的钟灵毓秀之地,森林覆盖率达76.6%,空气质量常年国家一级,境内的南昆山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素有“南粤天然氧吧”及“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美誉,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龙门县“掌舵人”已经“嗅出”先机,剑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今年初,龙门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编制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打造南药种植基地,发展药材药品交易市场。
日前,记者走近龙门县解码当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优化发展中医药工业
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走进惠州转移工业园内的广东利人酒业有限公司,酒香扑面而来。全自动化灌装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为产品贴标、包装,一箱箱的“许为禄”养生酒,将从这里运往全省各地。
工人们在将"许为禄"酒装箱。记者汤渝杭 摄
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所生产的许为禄真元酒,是一款由米酒和本草植物配方配制的饮料酒。该公司董事长许小尖介绍,他来自普宁中医世家,许为禄是他父亲的名字,许为禄真元酒采用家传养生配方泡制而成。
“我们的产品通过广东知名的调酒师、营养师调配,经过四年的研发和上百次调试,终于生产出消费者认可的养生美酒。”许小尖说,目前,许为禄真元酒是国内少有的敢打养生酒品牌的健康饮品,该产品正在广东市场铺开,预计年产值3亿元。
许小尖称,龙门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都很好,很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在此生产养生饮料再适合不过。目前,公司所用药材暂时是从外地购入,在未来,随着生产线的增加,将采用本地药材。
一桶桶酒糟在发酵,工作人员细心查看酒糟发酵情况。记者汤渝杭 摄
同样位于工业园内的广东君悦营养医学有限公司,在全国3家较大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中,项目的研发规模最大。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总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已开发产品超过20种,销售区域遍及全国。目前已投产,年产值可达5亿元。
而与广东利人不同的是,该公司看中的不仅仅是龙门的自然禀赋,还有当地政府在土地、工资、用电、水价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以及在税收、产业转移等方面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扶持。
“我们选择落户龙门,首选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健康产业,比如,自来水烧开后,从来没有水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晓芬说,另外,在企业的落户过程中,龙门县相关部门给了很多政策支持,吸引企业愿意到此发展。
山好水好空气好。谈到落户龙门的理由,投资商几乎同时谈到龙门无可比拟的生态自然资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温泉养生旅游名县……一块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无疑是龙门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底气。
2017年3月29日,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健康医药产业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向国内外客商推介这个离广深莞距离最近的省级产业园,诚邀八方客商投资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
作为龙门县唯一工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已引进健康产业11家,主要生产心脑血管药片、特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养生酒等产品。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景生说,为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园区还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在北面规划1496亩作为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用地。接下来将推动企业加强本地农民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南药种植,利用企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和致富。
据透露,龙门将以健康服务产品、名优中成药及特色南药为核心,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重点引进国内中医药老字号中医药企业投资落户,打造岭南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保证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大力引进国内中医药科研机构进驻龙门,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与高等院校、中药企业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加强南药资源保护和开发
拟建“万亩南药”种植基地
近年来,人们对野生资源的过度开采,野生铁皮石斛和金线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龙门县利用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大力推进铁皮石斛和金线莲的种植,带动南药的发展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工作人员采摘铁皮石斛。记者汤渝杭 摄
龙门县平陵街道光镇村水泉坑村民小组有个斛金园,山清水秀,龙门县斛金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于此。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采用仿野生种植模式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各10亩,此外,该公司还拥有光镇、山下、路滩3个农林种植基地,总面积12000多亩。
该公司负责人李莉介绍,公司利用自主专利技术,通过铁皮石斛、金线莲独特的生长环境、药用功效和生长习性,大力发展技术型、生态型、环保型、观光型的新型农业,打造了一个集农林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养生、生态度假、客家犁耕文化展览和体验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园。它的发展方向是打造一个“城里人没见过的农业生态园”。
工作人员介绍灵芝种植方法。记者汤渝杭 摄
一直以来,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龙门县保留了种植生产中药材传统,是广东省南药种植的重要基地。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的地派镇就开始有村民在山上种植巴戟。
2017年,龙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产业园和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为主要抓手,经过多方市场考察,引进了中药材种植,并依托合作社、加工厂及其销售渠道,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8年全县种植的中药材面积5227亩,总产量554吨,总产值1766万元,主要中药材品种有:巴戟、沉香、牛大力、灵芝、铁皮石斛、淮山等。适宜中药种植的山林土地约30万亩。
目前,全县注册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有12家,其中:淮山专业合作社4家,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2家,灵芝专业合作社1家,巴戟专业合作社1家。注册中医药企业10家。值得一提的是,龙门雅芳药业公司主要产品“复方苦参洗剂”为国药准字纯中药洗剂,专利价值较高。
今年初,《龙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方案》印发,中药种植被列入其中。根据方案,该县从2019年至202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包括扶持健康农业产业(南药)。其中,1200万元将用于扶持奖励各类名特优新特色水果、蔬菜、茶叶、花卉、南药等种植大户,以及奖励购置各类农业生产设施、设备以及农产品电商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龙门中药材种植规模还不是很大,暂无可依托的中药龙头企业,加工企业比较少,大多数加工是初级加工。目前中药材销售渠道比较窄,铁皮石斛虽然有‘生产基地+门市’发展方式,但产品销售量不大,因此龙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程度比较低。
“龙门将全面规划推广南药种植,形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努力打造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构成集种植、加工、流通、应用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创立‘健康龙门’绿色中药品牌,打造‘健康龙门’道地药材品牌。加强岭南中药材良种繁育科研建设,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龙门县林业局副局长戴纳新表示。
龙门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也透露,当前,将推动建成“万亩南药”现代农业种植基地。
借助优质生态资源
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
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以身心放松为目的的健康养生旅游,龙门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区域交通优势,逐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核心城市1.5小时经济生活圈,全县健康养生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春天。
坐拥“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的龙门,温泉无疑是康养旅游经济最大的卖点。
近年来,龙门县构建了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养生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群。其中,温泉养生游颇受游客欢迎,也占据了龙门旅游市场的大份额。2018年,龙门县接待游客量1200万人次中,就有约720万人次是由康养旅游主体的温泉景区接待,约占接待总人次60%;旅游总收入80亿元,其中温泉景区贡献56.8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71%,全县健康养生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龙门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有三大类:一是以避暑度假养生、生态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度假、特色医疗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通过对旅游项目加入健身、休闲、疗养保健等内容发展健康旅游产业;二是以健康药食材种植为特色,并将其产品与服务旅游化来发展健康旅游产业;三是建设了一批健康养生基地。通过深度挖掘中医药和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推进温泉热浴按摩、中医针灸、蒸汽浴、中草药浴等特色医疗温泉养生保健服务。”龙门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说,龙门将整合区域内森林资源、温泉资源、土地资源,探索建立新型中药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促进现有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升级,坚持“共享生命、全面健康”的理念,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以中医药康养为主题的“生命养护中心”医养结合服务业,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旅游医疗度假、心灵疗养于一体的高端旅游医疗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旅游地产与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建设。
龙门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广阔空间
发展大健康产业,龙门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
龙门县境内山峦起伏,构成“群山之地”,东江支流增江河上游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6%,空气质量常年国家一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龙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明珠,也是大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龙门县一直保留种植生产中药材传统,是广东省南药种植的重要基地。而在大众旅游时代,健康养生旅游大热,龙门健康养生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春天。
江山有待勤耕耘,“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龙门,在中药种植、森林度假、林下经济等产业方面,仍然具有广阔空间。而为深耕大健康产业的蓝海,龙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方位鼓励和支持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借助优质生态资源,创新和优化发展大健康产业,龙门在成为“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的路途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记者张 斐 侯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