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夏日早晨,在稻谷飘香、景色怡人的龙门县龙城街道陈村村,传来阵阵孩童的欢声笑语。村里的龙门县新希望幼儿园里,孩子们在尽情地奔跑、踢球、做游戏,享受课堂上“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近年来,随着农村儿童学前教育越来越普及、越来越重视,农村幼儿园也不断提质升档。打造优美教学环境、提升师资力量、践行特色教学理念等,农村学前教育让广大农村孩子获得心灵收获和成长。
优质教育满足农村适龄儿童上学需求
在新希望幼儿园里,这边厢有孩子在教练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小型绿茵足球场上学踢足球,尽情享受运动的欢乐;那边厢有孩子在教室里玩着教具,做着游戏、学画画等,不亦乐乎。记者了解到,新希望幼儿园所在之处原是陈村小学,后来小学撤并,2013年建起了幼儿园,总占地面积有15983平方米。这个坐落在农村的幼儿园,如今是惠州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幼儿园。
新希望幼儿园园长林燕沙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园不断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活动室、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保健室、操场、足球场、沙池、滑梯、攀爬架等一应俱全;在幼儿园内,树上、教室外,随处可见悬挂着足球,运动氛围浓厚。幼儿园采取“两教一保”的模式,现在有职工20多人。去年,幼儿园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该园每个星期都会开展几次足球课,由龙门县足球协会教练前来授课,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将足球与各种游戏结合,并在其他课程中融入足球元素,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爱好。
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等,满足了本村及周边村适龄儿童上学的需求,也满足了众多家长重视学前教育的期盼。“我们开设了7个班,上学期共有240多名学生。有不少居住得比较远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会让孩子坐校车到幼儿园,最远的单程需要1个半小时。”林燕沙说。
家住龙城街道清溪村的廖柳花说,由于自己住的地方属于工业区,当时考察了离家近的几家幼儿园后,最终选择让两个孩子都来上新希望幼儿园。“这里靠山,有田园气息,户外活动多,孩子能享受更好的自然教育,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教育扶贫降低入学门槛提升教育内涵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陈村村是省级贫困村,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挂钩帮扶陈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扶贫工作组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力求提升农村孩子的文化素质。
“幼儿园属于集体用地,我们在租金上给予优惠,同时,对全村适龄儿童采取了学费减免的政策,对于有重症疾病的家庭,学费全额减免。”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驻陈村村“第一书记”黄明彪说。
除了降低入学门槛,帮扶单位还联合新希望幼儿园在幼儿园旁边打造了一个农耕基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特色教学,惠及全校孩子。如今,11亩的农耕基地种植了冬瓜、南瓜、柠檬、黄皮、茄子、通心菜等蔬菜瓜果,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孩子们能亲身体验种瓜、种果、采摘的乐趣。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到地里,让孩子拿着尺子测量瓜果的生长情况,直观地认识蚯蚓、蝴蝶、蜂蜜等昆虫,在科普教学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养分。地里出产的纯天然绿色农作物又可以供幼儿园自给自足,更安全健康。
黄明彪表示,接下来,帮扶单位将继续加大对陈村村的帮扶力度,出资对农耕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个中药材科普园,让孩子能从小接触、认识中草药,弘扬中华中医药文化,丰富农村学前教育的内涵。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骆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