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近几年来,龙门县城的发展日新月异,鳞次栉比的现代大楼和小区楼盘,正在包围近郊的乡村。龙城街道林村村南枕西林河、坐拥西林路黄金路段,步伐坚定地向城市嬗变。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林村——这个地处明清龙门县治东面的古村,从城郊村变成城中村,它见证的是龙门县城发展与建设的历史。
身世
县治东面的林村堡
明弘治九年(1496),龙门从增城分出设县,县治围绕七星冈而建,是为龙门古城。七星冈东面,是一片开阔地带,近古城的地方渐渐出现东廓圩、东较场等公共场所,而更远的地方是星罗棋布的乡村。
从现存的资料看,林村的林氏先祖林永秀在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迁来,其根在福建龙岩。明末清初,龙门诗人谭岸先在龙门古城东楼上眺望,称“凭楼高望史中仙,目入东郊紫气连”,“野横云树晴开锦,地错星缠宿接天”。林村的开基者,能选中如此环境优美的地方,可谓独具慧眼。
龙门建县初期,全县设长沙、开源两个乡,长沙乡分西林、平康两个都,开源乡仅有金牛都。刚开始,龙门分十八个寨,明代万历年间,龙门知县李万宁改十八寨为十八堡,十八堡环城,城北多而南少,东西各半,城郊一派“堡约严而人自为卫,村圩盛而家渐可封”。全县又划分为20个约,构成“都—堡、约—村”社区结构体系。但不管基于哪种社区结构关系,村落才是村民赖以生息繁衍的基层场域和社区组织。在这样的制度下,明清两代,林村称为林村堡,下辖村庄有林村、上下隔田、上巷(俱姓林)、百担(黄姓)。林村如今的12个村民小组,就是由上述村庄发展而来的。
在龙门明清两代聚落格局中,一姓一村即单姓村的绝对主体性构成,以及姓氏村名的大量存在,显示出该山地县同姓聚族而居的浓厚宗亲性。龙门聚落形态显著的宗族性和散居性,体现了岭南山区农业聚落形态的典型性。僻远复杂而相对封闭的山地环境,为其姓氏分布格局及聚落特征形成深厚的土壤。这些仍然是今天龙门县乡镇社会发展及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
风光
明代名儒吟咏林村山水
龙门旧县志指出,龙门“十八堡地较广,有唐魏风”。总的说来,龙门风俗近古者有四种:尚素质而恶奢侈;勤学问而恬仕进;多务本而少经商;严上令而戒终讼。地处十八堡范围内的林村,自古民风淳朴、勤勉持家、多务本业。
林村南邻西林河,隔河与水西塔相望,山水辉映,环境绝佳。明代粤中名儒、诗人胡庭兰,年轻时曾经在龙门任教,留下了众多故事,也无意间与林村结缘。西林河古时是龙门人往返增城、广州的航道,上演过无数悲欢离合。胡庭兰在龙门任教期间,对景色秀丽的龙门山水爱慕不已,常抽空游览,沙迳仙女石、地派雾迷嶂等,都留下了胡庭兰的题诗。有一年年底,在地派渡头村任教的胡庭兰坐船回增城,相送的保长称一路坐船无聊,建议胡庭兰每到一处吟一句诗,胡庭兰欣然答应。一路西林河,一路诗文。船出渡头村至双头村,胡庭兰望着远处的村庄吟道:“两人公枕是双头。”船至珠洞村时,胡庭兰吟道:“猪仔成群是珠洞。”不多久,船又到了一条村庄,保长说:“这是骆村。”胡庭兰吟诵道:“装鱼不到赖骆村。”船一直顺流而下到黄竹沥,保长又说:“这是官派村。”胡庭兰一看村周围的环境,发现村前有两条河流过,便吟道:“两水流来官派穿。”船到鸬鹚村,胡庭兰即吟道:“乌鸦飞过鸬鹚村。”船到水贝村,胡庭兰吟道:“松树搭桥是水贝。”船到七星岗,保长一指:“这是甘香村。”胡庭兰吟道:“七星对面是甘香。”船到林村,胡庭兰看到很多村民挑桶浇菜,即吟道:“肩挑水桶是林村。”船到百担村,胡庭兰看到很多货船停栖,吟道:“担谷落船是百担。”后面,胡庭兰又一路前行。从胡庭兰为林村留下的诗歌来看,林村自古是一片耕耘的乐园,农耕文明的图景在此生动演绎。
林村对望着的水西塔,为县城地标。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水西塔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张述龄创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县邓汝楫继成之。后记录有胡庭兰诗:雁塔新成万历间,一支文笔插云烟。高登几级眼千里,长啸一声身半天。秀气遥凌霄汉外,祥光常伴斗牛边。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
胡庭兰卒于万历九年(1581),终年74岁。胡庭兰驾鹤西去之年,距离龙门水西塔落成之年尚有19年,不可能在生前登临水西塔和写诗。这首龙门人熟悉的、以为是写给水西塔的诗,其实是胡庭兰看见自己倡建的增城雁塔落成时写就的,时间为明万历二年(1574)。尽管有误会,却不失常理,皆因胡庭兰在龙门声名隆隆。“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的箴言从增城传出,数百年来,一直是龙门人挚爱的座右铭,这自然也铭刻在林村人的心里。
史书
林村古围屋的建筑智慧
以农耕为本业的林村人,在科举仕途上的文人较少,以致有关林村的记载在历代龙门县志上较少出现。但作为一个普通村落,林村还是留下了自己的史书——古民居。
林村的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时仍然保留了不少传统民居。林村现存较大型宗祠10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林氏宗祠。林氏宗祠位于林村村林一村民小组古围村,是林村的精神原点与家园。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外观吸收了客家围建筑智慧的广府古围,在今天车水马龙的龙门县城,显得异常古朴与安宁。半圆形的风水塘、晒谷坪和马蹄形的房屋布置,使得林村古围形成了一个圆。这是客家围屋的智慧。然而,建筑细节,却是浓郁的广府风。
“林藏双桂,村拱西河。”林村古围村西面的仪门,贴着藏头对联,颇具诗意。入内,古民居群扑面而来,急迫地告诉外人它厚重的历史。建筑的核心,是古围村中央的林氏宗祠,仿佛一曲乐器来到了高潮部分。
林氏宗祠为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头门设两红砂岩前檐柱,红砂岩石夹门,石门枕,门额阳刻“林氏宗祠”,对联“九龙世系,十德流芳”展示林村林氏的郡望堂号,透露出家族渊源和宗族自豪。一进设仪门,二进设屏门,屏门上方有木雕横批花甲;三进设神台,供奉先人。
数据显示,林氏宗祠通面阔29.3米,通进深22.4米,硬山顶,灰塑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原辘筒瓦,素瓦当滴水,木雕封檐板,木雕驼峰系板,有升斗,青砖铺设地面,充满浓郁的广府风格。龙门县博物馆、地方志部门工作人员到此调研,称林氏宗祠具有一定的文物研究价值。
另外,从区域发展来看,龙门设县虽是建立了城市,但人们依旧在广袤的地区以村落、集市等形态集聚和交流,龙门西南部的村落因毗邻增城、广州老城区,其开发时间和发达程度又要早于和高于东北部村落。处于龙门东北部的林村,正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游览完与西林路繁华一墙之隔的林村古围村,外人会发现,这座被现代楼房包围的古村,遗世而独立。对林村林姓子孙来说,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这里就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
治理
科学管理众多出租屋
改革开放后,龙门县城的开发一路向东,如今崛起的东区已经是现代化新城。距离龙门古城仅3公里的林村,大部分地方开发成道路、商业街、现代楼房,从农耕时代一跃迈入现代化。
作为龙城街道的城中村,林村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依托县城的商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在龙城街道各村中名列前茅。林村也接纳了大量外来人口,他们在龙门县城务工、经商和生活,林村的村民房,抚慰了城市打拼者的疲累。林村出租屋多、人口密集。今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林村共有出租住户数700多户,占整个城东片区总出租住户数5成以上。如何加强外来人员管理,是林村基层治理的挑战。
如在今年初疫情期间,在撤销县内联合检疫服务站点和村级防疫防控宣传点后,在出租屋管理和外来人员管控方面,林村村干部感到不小压力。不过,他们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要求本村房东必须要对外地租户做好劝导工作,劝导外地租户暂时不返回龙门;同时,对于外地租户返回出租屋的,房东必须及时向村委会报备情况。林村村由警察、村医、村干部组成“三人工作组”,每天对村内外地租户进行摸排,并对居家健康监测管理的租户进行健康监测。撤卡后,该村“三人工作组”也继续开展工作。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把控好外来人员的动向,林村对出租屋实行村干部分片负责管理,每个村干部建立一个出租屋房东和租户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向房东和租户宣传疫情防控信息,增强他们的防控意识;同时,每天通过微信与租户共享定位,了解租户动向,降低疫情输入风险。在疫情期间形成的做法,林村村委会将吸收其中的经验,运用到日常治理工作中。
林村村
林村村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中心地带,地处县城中心,紧邻西林河。林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有610户,户籍总人口1995人,常住人口约2650人,党员57名。林村的祖先主要从福建龙岩、上杭、龙江、龙田等地迁移至本地,主要姓氏为林、梁、何、谭、陈、黄、赖、李等。林村的世居民族为汉族,通用语言为龙门话。林村土地面积4100亩,其中农田面积39亩、旱地200亩、山林2000亩。林村于2013年被评为惠州市宜居示范村。
西林河美丽夜景就在家门口
作为城中村,林村有很多内街小巷。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民幸福感息息相关,而内街小巷向来是城市综合治理的难点所在,不过,这些问题在龙门县城大发展的浪潮中,也迎刃而解。
百担路建设工程列入2015年龙门县民生工程之一,道路连接西林路与迎宾大道,总长387米,宽18米,双向四车道,当年8月开工建设,12月完工并交付使用。这条连接西林路与迎宾大道的道路,让林村村民出行更方便。
到2019年初,为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成果,龙门县把“以‘绣花功夫’做好老旧社区、城中村‘微改造’,完成县城全部内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写进了县政府工作报告,并对相关职能部门下达了全面完工交付使用的工期任务。
龙门县按照“分社区、分批次建设”的工作安排,将县城分为王坪片区、城东片区等11个社区,由住建部门重点完善县城内街小巷的路面、人行道、雨污管网、路灯照明及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达到道路平整、排水通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基本要求,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根据工作安排,县城内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于当年6月底开工建设,在9月底基本完成。
由于该工程工期短,任务重,为保证工期,龙门县住建部门专门成立了工程领导机构,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各村委、各社区以及当地群众共同协调听取各方意见,急群众之所需,全面排查,把民生工程做实做好。林村村委和村民,以巨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全力配合,完成巷道硬底化及完善排水设施。城建的完善给龙门县城带来了新的变化,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随之提升。而林村片区节点、迎宾大道节点等5个景观节点建设,使得林村村环境更干净、更舒适,村容村貌更美丽。林村村民感慨:“现在周边的巷子都铺好了水泥路,还修建了下水道,方便我们老百姓出行,我们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烂路了。”
通过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当地道路交通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城镇扩容提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今的龙门县城已换上新颜,变得越来越靓。比如,通过灯光亮化工程,西林河已经成为龙门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林村村民,更是在家门口便能欣赏到西林河美丽夜景。
从城郊村到城中村,从扎根农耕文明到拥抱现代文明,林村,走了400年。它的背后,是龙门县城发展的一程又一程。
统筹 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 曹杰文字工作室
摄影 杜晓燕 黄伟光 黄克锋 陈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