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地派镇清塘小学附近出土的东汉陶器
转载
龙门视窗于 2020/09/29 23:26:1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龙门县博物馆
作者:
125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998年9月21日,龙门县博物馆和惠州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龙门县地派镇清塘小学南侧庙墩的一个土坑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12件较完整的、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陶器,类别有壶、鼎、奁、釜、灶、囷 、灯、盉、甑、樽等。陶器上多刻划菱形纹状,另还发现方格纹陶碎片等。出土东汉陶器在当时龙门县尚属首次。1999年9月30日,地派出土的东汉陶器被惠州市文化局选为惠州市博物馆开馆展览的展品。这批文物的发现对研究东汉时期的龙门居民分布情况和龙门生产力状况等提供了依据。目前,该批出土文物放置于龙门县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厅供群众免费参观。
陶器图文介绍如下:

双耳小口陶壶,口径3.5厘米、底径10.8厘米、高21厘米。肩部有二耳,圈足左右有小圆孔,用绳可与耳贯在一起。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为三级文物。
双耳陶壶,口径13厘米,底径15.5厘米,高24厘米。肩部有二耳,圈足左右有小圆孔,用绳可与耳贯在一起。
陶鼎(残),2件。三足,圆唇,圆弧腹。口径分别18厘米、17.5厘米;高(连足)分别16厘米、19厘米。
囷【qūn】,直筒,刻划纹。口径24厘米、高13.8厘米,底部有四个圆孔。门高7厘米、阔5.5厘米。囷本意为圆形的谷仓,此为模型(缺盖、脚)。

灶,长31厘米,高10.5厘米。灶内空心有炉堂,灶面有3个直径3厘米的圆孔。6.5×5.5厘米的拱门形灶口,后面有烟突。

奁[lián],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口径15.6厘米、高13厘米,下三足,旁有兽衔环耳。

盉[hé],三足,有咀。口径10.5厘米,高(连足)19.5厘米。古代用来调和酒的器皿。

樽,口径10厘米、底径10厘米、高8.5厘米。古代的盛酒器具,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甑[zèng],斜弧腹,平底,底部中间有一个小圆孔。口径6.7厘米、底径3.3厘米。古代的蒸食用具。

灯,口径9.3厘米,高11厘米。中间空处有一圆柱形置灯芯,使用时,将灯油盛于凹窝中。

釜,圆唇,鼓腹,平底。口径6.2、高5厘米。古炊器。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