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乡村】刁月娥:平陵河畔走出的清华学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乡村】刁月娥:平陵河畔走出的清华学子

转载 龙门视窗2021/05/20 15:11: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龙门发布 作者: 99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平陵村下仓围,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村,走出了一位“金凤凰”——考上清华大学的刁月娥。


刁月娥1940年出生在平陵,1953年入读龙门中学,从初中一路上到高中,于1959年考上清华大学。她是龙门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考上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轰动全县。


回忆起中学时光,刁月娥表示,尽管当时学校简陋,老师也只有10多个,但老师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生活上对学生都很认真负责。学校的管理也很严格。当时国家教育大环境有限,能读高中的人不多,大家都是来自边远的村庄,因此学校属于半封闭式的管理,除了部分生活在龙门县城的学生走读外,其他同学基本都是住校读书的。学生到校外或回家是要通过请假,老师批准才能外出。当时上学是要带粮食去学校的,而且她们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孩子,有时会很想家的,但是交通不便,只能一个月左右才能回一趟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了我们刻苦学习、自强自立的精神。”



当年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很多同学一样,刁月娥想着在广东上学就行了。“我的数理化比较好,老师看到我填的都是广东的(大学),他就叫我冲一冲,于是就填了清华大学。后来因为喜欢电子类方面,所以选了无线电电子工程学专业。”


刁月娥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学校的教育,196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军工科研单位工作,成为一名高级军工科技人员。作为“雷达人”,刁月娥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矢志擦亮“中国之眼”。刁月娥勤恳努力,高质高量地完成科研任务,为国防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


刁月娥的丈夫张兆钧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也是龙门县平陵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大半生。目前,夫妇俩都定居南京,安度晚年。


进入耄耋之年的刁月娥,仍然关注家乡学子的学习教育。2019年12月21日,龙门县龙门中学迎来了90周年华诞,在这盛大的日子里,社会各界人士、龙中学子们纷纷回到母校见证这一盛况。刁月娥也回乡参加校庆,与校友和老师们共话往昔。她永远记得,校园里有一栋“四合院“的楼房,作为学校图书馆和教师宿舍,中间有棵又高又粗的白玉兰树,一到春天,白玉兰开花时,又香又美给学校增添了不少光彩,仿若她的青春年少。


刁月娥也回到念兹在兹的平陵下仓围,和娘家人叙旧。大半生只费弹指顷,从下仓围走出的少女,为后辈树起了榜样。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侯县军

摄影:黄克锋 杜晓燕 方炳徐 侯县军

整理编辑: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