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乡村】心灵手巧江厦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乡村】心灵手巧江厦人

转载 龙门视窗2022/02/14 15:53: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5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传统技艺、习俗等非物资文化遗产,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也是一种活态文化。


江厦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有龙门年饼、清明艾糍等,这些传统技艺和习俗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六百年古村江厦的历史文化风貌。


年饼,是江厦人也是龙门人旧时过年的礼品。每到年关,人们便以家庭为单位,炒米、和馅、打饼,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米饼,成为款待和赠送亲友的良品。与现在商业化的糕点相比,米饼的造型比较粗糙,制作也比较简单,却承载着一代代龙门人过节特别时春节的美好记忆。


到了清明节,江厦村民做艾糍、吃艾糍。据说这个习俗源于清代中期。


清明时节,艾草嫩黄,糯谷新碾。艾草有辟邪的作用,清明吃艾糍可以防风防雨,意为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气味苦、微温、无毒。能治病,理气血、辟风寒等功效。艾草是一种散发着芳香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黄色的小花,每年的春末夏初,生长茂盛,随处可见。


而相关文献记载,农历三月初三,一般在清明前,有时正好是清明日。因为春天多潮湿,又适逢春耕来临,为“饱口福,又达祛湿、消除疲劳之药用”,农家以“艾绒”、乌勤藤与糯米粉做糍,捏成粉圆或“包角”等,这些至今流传。


制作艾糍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制作“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开水煮后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绒状,制成食用艾,之后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咸、甜各料做馅。包艾糍,最初是用石舂将蒸熟的糯米舂成黏团状,或是用布将糯米团包起用大木板打压成团,收成的花生炒熟、舂碎,拌上熟芝麻末和白糖,糯米团捏出一小块压平摊在手上,放上馅料,溜溜一转,收口捏紧,一个艾糍就在手心。送进口里,带着温热的糯米温润软贴,花生白糖芝麻馅料又香又甜,艾草苦中带甘,即使是掉牙的阿公阿婆,或是刚长牙齿的小孩,都会吃得津津有味,口齿留香。


艾糍清香独特,深受江厦村民的喜欢,尤其是小孩与老人,在制作与分享艾糍的场合常常能体现家庭的和谐与关爱。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