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蛰伏一冬的不仅是自然界的草木,还有网络空间中暗藏的谣言。它们借势“复苏”,披着“热点”“关怀”的外衣,利用人们对健康、安全、民生的关注,悄然蔓延。如何在这场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唯有学会辨谣、识谣、不信谣、不传谣,方能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网络谣言“春发季”有何特点?
网络谣言危害深远
虚假信息可能引发恐慌性抢购、群体聚集,干扰正常生产生活。例如“某地饮用水污染”谣言曾导致居民囤水、超市断货。
针对企业、个人的诽谤性谣言,可能损害商誉、侵犯名誉权,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谣言消耗公共资源,挤占真实信息传播空间,削弱网络空间的公信力。
三步筑牢“谣言防火墙”
遇“爆炸性消息”,先看信息来源:是否官方账号?有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
善用权威平台:通过政府官网、主流媒体等交叉验证。
警惕“绝对化表述”:如“百分百有效”“所有人都受害”等极端用词。
识破“情感绑架”: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为了家人速删”等话术。
使用平台“谣言鉴别”功能(如“辟谣助手”、“谣言粉碎机”)。
反向搜图/视频:通过搜索引擎核查图片、视频是否被篡改或旧闻新编。
法律红线:谣言不是“零成本”
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可处5-10日拘留并罚款。
刑事责任:若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或他人重大损失,可能触犯《刑法》,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民事责任:造谣者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从你我指尖开始,传递清朗,静待花开
素材丨山东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