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市共接待游客112.15万人次,首次突破100万大关,与上一年同比增长30.47%,旅游总收入将近3亿元,同比增长率达54.74%。这仅仅是阶段性的统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休闲度假游,游客总数与旅游收入都大幅度增长,高档次的景点与酒店成批诞生,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亮点。
亮点1 人气趋旺
5年中游客总数翻3倍,自驾车游客成主体
节假日只要有空,家住广州、身为公司老板的黄建云都要开车到惠州度假,罗浮山、南昆山,或者惠东海滨都是他喜欢的景点,与之兴趣相投的,还有不少客户和朋友。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惠州游客数量正迅速增多:2001我市每年接待游客总数为413万人次,而到2006年,增加至1217.07万人次,五年时间翻了3倍,而其中,自驾车来惠州度假的占了绝大部分。
■ 背景解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市旅游人气飙升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生态休闲游成为市场潮流,而惠州集山、泉、湖、瀑、海等多种生态资源于一身,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二是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惠州与东莞、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主要城市形成2小时生活圈,周末自驾车到惠州度假成为不少有车族的生活习惯;此外,围绕“休闲之都,度假天堂”定位,市旅游系统开展了众多宣传活动,让惠州休闲度假的品牌逐渐叫响。
■ 未来计划
市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市旅游接待总量要突破20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力争1000万人次。“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保住珠三角阵地的同时,重点向港澳以及东南亚扩展。”市旅游局副局长郭武飘介绍说。
亮点2 档次提升
星级景点与酒店成批涌现
多年从事酒店管理的王学君十分惊叹惠州酒店的发展速度,他说,从多年来一直没有五星级酒店,到短时间内出现两家,星级酒店达50多家,同时有一批高档酒店待评,这种现象在别的城市还很少见过。与酒店同步崛起的还有旅游景区,目前全市已建成上规模旅游景区(点)50家,兴建不久的南昆山旅游区、龙门温泉、南昆山温泉今年同时通过了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验收。
■ 背景解读
景点与酒店等基础设施是吸引游客的前提条件,我市依靠盘活资源、招商引资突破了这一瓶颈。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旅游行业共引进资金61.18亿元,建成旅游景区10个。今年4月举行的全市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共有28个旅游项目达成投资意向。目前全市在建的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达20个,其中超10亿元的旅游项目有4个,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 未来计划
郭武飘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建成一批高档次的景区,争取建成4A景区6个,3A景区3个;五星级酒店10家,四星级酒店20家,以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的档次,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亮点3 参与面广
各行业争相合作,资源整合实现双赢
谈起参与旅游宣传并从中受益,惠州市群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薛宁感受颇深。他所在的公司自2005年从深圳进驻惠州,开发了首个楼盘“东方威尼斯”。为了让惠州市民尽快熟悉并接受自己,他们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想到了借助旅游宣传,与市旅游局一拍即合,先后冠名了2005旅游行业文艺晚会以及2006年的全市导游技能大赛与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群星地产与东方威尼斯的名字几乎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楼盘推出后迅速销售一空。
■ 背景解读
事实上,众多的大企业都是旅游宣传的积极参与者。中国电信惠州分公司、广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广东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惠州奥林匹克花园等著名企业都先后与市旅游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广惠生态之旅”、“休闲之都动感行”自驾游系列活动等。通过“旅游搭台、企业唱戏”,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方面树立了企业形象,另一方面惠州“休闲之都,度假天堂”的旅游品牌也得到广泛传播。
■ 未来计划
业内人士指出,在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通过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借势造市的办法是目前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选择。市旅游局也表示将继续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欢迎各企业单位参与合作。
亮点4 效应增大
产业规模扩大,龙头效应彰显
统计显示,2001~2006年,我市旅游总收入从24.13亿元增至61.23亿元,在全省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7位。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市旅游总收入近3亿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54.74%,带动的相关产业收入则达到14亿多元。
■ 背景解读
旅游被称为朝阳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综合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凝聚了人气,能够带旺一个城市商贸、生产与消费的整体繁荣。市委、市政府明确把旅游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重点扶持,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增长,旅游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 未来计划
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未来五年内全市旅游总收入要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旅游各类经济指标年增长率不低于18%。市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吴景青认为,发挥旅游的经济效应关键要发展旅游消费市场,除了吸引更多游客来,还要能留住他们,让他们在惠州花钱。市旅游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着重培育梅菜、荔枝、年桔等品牌特产,兴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购物商场来吸引游客。(记者罗孝宗 实习生刘 裕 通讯员陈 凤 邹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