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实施“3510”工程 打响“生态休闲游”品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旅游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实施“3510”工程 打响“生态休闲游”品牌

转载 2010/07/11 14:25: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3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近年来生态休闲游异军突起,引领市场潮流,我市提出了“休闲之都,度假天堂”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确立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思路的依据何在?如何操作?下一步将怎样推进?带着这些问题,在“第三届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暨国际森林度假旅游高峰论坛”即将开幕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市旅游局局长崔爽。

  生态休闲游是惠州最大特色和必然选择

  记者(以下简称记):崔局你好,目前“生态休闲游”这一概念在旅游市场上十分热门,作为我市旅游发展道路的主要设计者,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崔爽(以下简称崔):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生态休闲游就是旅游业里的朝阳,这从各种旅游统计中都得到了印证。一方面在城市快节奏生活压力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休闲度假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明显,而我国则刚刚兴起,还有广阔空间。

  记:那我市确定“休闲之都,度假天堂”的目标主要有哪些考虑,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崔:一个城市发展旅游,必须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我们提出“休闲之都,度假天堂”的理念,除了市场潮流所向,主要还在于惠州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还没有转成优势。我市作为珠三角东部新兴的滨海城市,集海江山泉湖瀑于一体,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天下第一泉”龙门温泉,还有广阔的海湾以及高覆盖率的森林与绿地,这些优势在珠三角城市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我市旅游赖以腾飞的资本,必须充分发扬这一特色。所以生态休闲游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休闲游初具规模,需进一步提升品位

  记:目前我市生态休闲游现状如何?休闲度假品牌处于怎样的层次?

  崔: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后,各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近几年全市旅游飞速发展。从2001年至2006年,我市旅游各项指标均实现了翻番,旅游总人数从413万人次增加至1217.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4.13亿元增至61.23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排名从第11位上升至第7位,并且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好去处”、“中国十大饮食类节庆”等金牌。可以说,我市旅游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地位得到确立,政府主导机制逐步建立;国内外游客持续增长,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开发不断加强,景区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服务向高档次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市场秩序日益规范,旅游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宣传促销,市场开拓成效明显,“休闲之都,度假天堂”的品牌深入人心,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我市已建成上规模景区(点)50家,星级酒店55家,旅行社33家,从业人员近20000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接待能力与服务档次不断提高。特别是目前在建的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达18个,其中超10亿元的旅游项目有4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这为我市生态休闲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崔:首先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惠州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次,是市旅游部门发展思路明确,创新工作举措并狠抓落实;三是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旅游业,通过整合资源、市场和人才,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比如我们请专家对全市旅游资源作了详细调查规划,明确功能分区,然后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工作,众多大型开发商纷纷进驻。与中国电信惠州分公司、惠州奥林匹克花园、广惠高速公路公司等大企业及媒体友好合作,借势造市实现多赢效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解决了旅游部门经费和人员不足的难题,整合开创了多赢的良好局面,这一经验得到了省旅游局的高度肯定和其他兄弟城市旅游部门的赞誉。

  记:目前的弱项在哪?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崔:主要是旅游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上还存在不足,品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旅游精品数量还不够。

  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包装策划水平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温泉养生游、森林度假游、滨海风情游等特色线路还要进一步优化,旅游购物市场仍需继续扩大规模和提升档次;宣传推介方面,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范围要拓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区旅游发展需进一步突出特色,形成互补;此外,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以及软硬件设施的档次都要继续提升。

  惠州将成为港澳、珠三角地区的“休闲之都·度假天堂”

  记:“十一五”我市旅游发展目标是什么?

  崔:以打造“休闲之都”为目标,按照“营造大环境,着眼大区域,塑造新形象,发展大旅游”的原则,我们提出在未来五年内要将惠州发展为港澳地区、珠三角地区的“休闲之都·度假天堂”,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7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各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力争从现在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用十到二十年时间把惠州打造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知名的旅游城市。

  记: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市将怎么做?

  崔:9月份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已经规划了蓝图,就是实施“3510”工程,即打造三大体系: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会展商贸;五大顶级品牌:海滨五星级酒店群、顶级森林度假胜地、顶级温泉度假之都、顶级商务休闲基地、国家级旅游区域;十条精品线路:森林度假休闲、温泉养生健康、滨海生态悠闲、历史文化寻根、绿色农业观光、运动健身休闲、客家饮食文化、城市观光会展、名山秀水探胜、水上运动探险。这一思路简练而形象,为我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布好了局。

  具体来说,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要高屋建瓴做好旅游规划,防止浪费和破坏旅游资源。发展旅游,规划先行,开发与保护并重,我们成立了旅游发展专家组,及时咨询并监督这项工作。同时请业内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中山大学等院校作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开发,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一批拳头产品。“十一五”期间,重点创建龙门县和博罗县两个旅游强县,扶持惠东县成为滨海旅游大县。建设一批四、五星级酒店,达到30家左右。建设一批高档次的景点,争取4A景区8个以上、3A景区5个以上,形成品牌优势。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消费市场,留住客人,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这是目前的弱项,以后重点推出一批代表客家文化的旅游特色产品,比如龙门农民画、惠东渔歌、舞火狗、麒麟舞等传统文艺节目,以及柑橘、荔枝、香蕉、梅菜、炒米饼等特色农产品。兴建几条上档次的旅游购物街与购物点,比如在麦地南路建风味美食一条街;在江北沿江二路建酒吧一条街。

  四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择大的开发商,建设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形成集群优势。把各大特色品牌贯成一线,全市旅游资源形成整体一盘棋。

  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加大旅游扶贫力度,保护性开发一批古村落,扶持和发展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海洋渔业以及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区(点),如惠东皇思扬古围村、龙门坞坭社区农家乐项目、惠阳镇隆崇林世居、大亚湾东升渔村等。

  六是强化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十一五”期间的旅游宣传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根本,强化旅游线路包装,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周边重要城市和富裕地区大力推介。在巩固现有的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客源的基础上,着力开拓中山、佛山、汕头及港澳地区市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主抓东南亚旅游市场。同时积极举办各种节会,如“生态悠闲旅游节”、“美食嘉年华”、“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惠阳客家饮食文化节”等活动,树立惠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把我市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推销到其他地区市场。

  此外还要加强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等。总的来说,还是要靠整合的力量,围绕总目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记者罗孝宗 广 文通讯员陈 凤 刘 裕)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