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织布机诉说岁月艰辛
罗老太回忆说,她12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纺纱织布,出卖自织布赚钱养家。因为要赶工,往往一天要织10多个小时。罗茹玉年纪小,加上个子矮小,站起来比织布机高不出多少,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她从大清早忙到深夜,一天还赚不到两角钱。
旧时的织布机全是木制的,主要用腰部和腿的力量推动,用手左右抛梭而织布。据当地人介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龙门县的农村纺纱织布还相当普遍,多数是自己纺纱自己织布,然后把成品拿到集市上出售。70年代以后,纺纱机、织布机逐步减少,织布人一般都是到城里买来纱绽,用织布机织出配有图案的床单、背带及小孩用的围涎,老人用的苏包等小用品。据龙门县博物馆有关人士说,这类物品当年在农村很受欢迎,青年结婚、小孩子过生日,这些都是上等的礼物。
民间手艺成稀世珍宝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织布机很快被淘汰。去年惠州市博物馆想找一台织布机作永久性收藏,走了许多地方都找不到,费尽周折找到罗老太家,又费了一番口舌,才说动保存有两台织布机的罗老太割爱。博物馆花数百元从罗老太手上买走一台织布机,剩下的一台罗老太视为珍宝,任谁出多少钱她就是不卖。
不仅织布机成了稀罕物,罗老太也成了传统技艺的传人。省民委研究民间工艺的专家都曾风尘仆仆找到罗老太家里,看她表演织布工艺。
由于上了年纪,罗老太现在很少织布。但她家人说,老人对织布机有感情,你不让她织是不行的,现在主要是加工一些小玩艺卖给邻里乡亲。
随同记者一起采访的龙门县博物馆的同志说,罗老太的后人都不会织布,县里也没有发现别的会织布的人,传统技艺有失传之虞。(责编/魏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