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织布人技艺有失传之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织布人技艺有失传之虞

转载 2010/07/11 18:06:2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3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新华网广州7月30日电(秦仲阳 益鸣 罗振球 张年才 厉佐勇) 记者日前在龙门县一带听到了消失多年的织布声。在该县地派镇一座简陋的老房子里,一台古旧的木制织布机成为屋里最传奇的摆设。据今年76岁的罗茹玉老人说,她12岁开始纺纱织布,这台织布机已伴她走过60多个春秋,她现在用的床单、被套、蚊帐全 
都是自己亲手织成的。据龙门县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罗老太是目前全县惟一还在使用织布机织布的人。 

  织布机诉说岁月艰辛 

  罗老太回忆说,她12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纺纱织布,出卖自织布赚钱养家。因为要赶工,往往一天要织10多个小时。罗茹玉年纪小,加上个子矮小,站起来比织布机高不出多少,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她从大清早忙到深夜,一天还赚不到两角钱。 

  旧时的织布机全是木制的,主要用腰部和腿的力量推动,用手左右抛梭而织布。据当地人介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龙门县的农村纺纱织布还相当普遍,多数是自己纺纱自己织布,然后把成品拿到集市上出售。70年代以后,纺纱机、织布机逐步减少,织布人一般都是到城里买来纱绽,用织布机织出配有图案的床单、背带及小孩用的围涎,老人用的苏包等小用品。据龙门县博物馆有关人士说,这类物品当年在农村很受欢迎,青年结婚、小孩子过生日,这些都是上等的礼物。 

  民间手艺成稀世珍宝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织布机很快被淘汰。去年惠州市博物馆想找一台织布机作永久性收藏,走了许多地方都找不到,费尽周折找到罗老太家,又费了一番口舌,才说动保存有两台织布机的罗老太割爱。博物馆花数百元从罗老太手上买走一台织布机,剩下的一台罗老太视为珍宝,任谁出多少钱她就是不卖。 

  不仅织布机成了稀罕物,罗老太也成了传统技艺的传人。省民委研究民间工艺的专家都曾风尘仆仆找到罗老太家里,看她表演织布工艺。 

  由于上了年纪,罗老太现在很少织布。但她家人说,老人对织布机有感情,你不让她织是不行的,现在主要是加工一些小玩艺卖给邻里乡亲。 

  随同记者一起采访的龙门县博物馆的同志说,罗老太的后人都不会织布,县里也没有发现别的会织布的人,传统技艺有失传之虞。(责编/魏晓航)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