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回乡欣赏抒情客家鼓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回乡欣赏抒情客家鼓乐

转载 2010/07/11 18:07:2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29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回乡参加“吊灯”仪式

    年初二凌晨,为了赶上家乡过年的“吊灯”仪式,市区某建材超市的陈女士就和老公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搭上了回阳江的火车。陈女士说,她最大的感受是,在老家农村过年的氛围相对比城市浓一些,为此他们要年初四才回来。

    她说,按照当地习俗,今年春节她就要带上孩子回家在村里的祠堂举行隆重的“吊灯”仪式,这样其他的人家才能按照习俗陆续进行祭拜。这个“吊灯”仪式寓意着家族人丁兴旺。仪式在年初四的凌晨三四点举行。

    一家老少在家放烟花

    “嘭!”一声巨响,烟花在高空散开五彩缤纷的光亮图形,灿烂的色彩染映着漆黑而宁静的天空。随着烟花一个接一个发射上天,在场观看的老老少少不断传来欢快的呼声。年初七,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事处马庄村河桥村民小组的老李在家放了烟花,引来了许多村民驻足观看。

    老李的妻子张大娘刚忙完家务活,正乐呵呵地看着年轻人放烟花。她说,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玩就很开心了。“平时只有我和丈夫两人在家,孩子们都出去工作或读书,很少这么多人齐聚在一起。”

    最高兴的要数老李了,看到一家10多口人一起玩,诱发了他的童心,也忍不住拿起烟花去放,口里还不断地说别人放得不够他的远、不够他的高。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拼搏了十几年,才换来今天的幸福,难得啊!”老李对新年充满希望,说,大儿子已工作,小儿子也快毕业,家庭负担不会那么重了。他希望一家人在狗年旺足一年。

    从广州专程回惠和朋友聚会

    大年初五,已在广州定居的叶岐丰按照惯例专程坐车来到惠州看望老同学和老朋友们,和他们一同聊天散步、做游戏。他介绍说,他是在市区麦地长大的,并念书到高中,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好同学非常多。

    由于在惠州没有亲戚,叶岐丰回来后直接就去找朋友。十多二十个好朋友经常聚会,或者到酒吧聊聊天,有时候会玩得很晚。在和朋友们聊天时,叶岐丰非常留意朋友们的变化。一位在惠州做广告设计的同学现在非常前卫,就像艺术家一样。还有一些朋友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了,一位在武汉念大学的同学被保送读研究生,正准备考研究生的叶岐丰十分羡慕。他说,他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已暗暗地在调整自己了。

    欢乐锣鼓年年春节不缺

    “咚咚锵,咚咚锵”,震天响的锣鼓声响彻了村头村尾。昨日,龙门县永汉镇莲塘老王屋村的村民们穿红着绿在祠堂前,把阵阵掌声献给锣鼓手。当天下午,从县城回到家乡老王屋的王汉池拍得最为起劲。

    王汉池是龙门县民俗文化村的农民画家,是龙门农民画目前仍在创作的元老之一。他向记者介绍说,老王屋村村民都是客家人,每逢节庆,欢乐锣鼓都会闹起来。这个自然村虽只有约20户人家100多号人,但是欢乐锣鼓每年春节不缺。欣赏锣鼓,已经成为村子及附近一带群众的“节目”之一。这时,锣鼓节奏和力度忽然一变,几声短促而有力的鼓点,仿佛是乐团指挥的手势,使围观的人瞬间静了下来。紧接着一波波紧密的鼓浪掀起来,打鼓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王汉池说,他就是村里锣鼓队年龄最长、技巧最好的“老榕伯”,他最擅长的是忽紧忽慢的传统鼓乐。王汉池把这种传统鼓乐称为“抒情客家鼓乐”。

    村民们还自豪地说,全村几乎人人都能来两段半阙锣鼓。现在,村里略显松散的锣鼓队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作主力了。一般来说,老王屋里较正规的打鼓阵容中,包括了大鼓、锣和钹。今年春节,永汉镇组织了各村的狮队进行巡游。老王屋的锣鼓手自然不甘落后,参加到巡游表演队伍中。 本报记者丰唐琼 李家声 刘耀龙 实习生刘乙端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