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心愿绘在花灯上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心愿绘在花灯上

转载 2010/07/11 20:08: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38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我真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门手艺会消失,所以我现在要尽力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元宵节前的2月20日,在龙门县城谷行街一拐角处,不起眼的廖党明在同样不起眼的小店里,一边蘸上五色颜料在为花灯作最后的修饰,一边向记者讲述他作为民间花灯艺人对花灯的守望。

    子承父业制花灯

    龙门县各地农村如今仍然保留着喜庆时节吊花灯、元宵赏灯的风俗,他们的花灯一部分就出自廖党明之手。

    廖党明是龙门县王坪镇人,曾是五金厂工人和卖服装的个体户,初识花灯工艺之美是在1981年。当时,一个远方客人突然到廖家拜访,邀请有经验的廖党明的父亲为其制作花灯。为此,廖父又做起了花灯。打下手的廖党明忍不住尝试的冲动,并在近1年后真正掌握了花灯制作工艺。“制作花灯赚不了多少钱,一年里只有几个月有生意,但我确实放不下它。”廖党明说,从2001年起,他就开了间档口制售花灯,平时兼顾其他生意。

    打那后,每逢入冬廖党明就开始动手制作花灯,每年过年和闹元宵时,订货或闻名而来的顾客就纷纷从廖家运走花灯。这时,直径介乎数十厘米到2米之间的花灯把廖家门口一方空间染成七彩。

    很担心手艺失传

    根据需求,廖党明制作的花灯有本地灯和客家灯两大类,每类各有数种式样。龙门本地灯主要为龙城镇、王坪镇、龙华镇等农村所用,相对较小,多呈梨形、花瓶形;客家灯则主要销往平陵镇等客家村落,一般是八角灯。不管本地灯还是客家灯,制作工艺都非常繁复。记者提问时,廖党明用了他那十根沾有金粉和广告色的指头,数了两遍都没有数清楚。他说,最主要的还是裁料、筐材、刻纹、绘花草人物、扎灯帽等。廖党明认为,制灯的人都要比较细心,心灵手巧,懂得民间文化风俗,不然肯定会中途放弃。“做灯,必须按规格制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廖党明停下手中的笔,半抬着头说,额上出现了几道抬头纹。

    “规矩是要的,但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吧?”廖党明乐呵呵地说:“这就要看各人的性格了。”他退了一步,仔细端详了一下花灯,再凑前添了一笔。“行了。”说完习惯性地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大眼镜。

    廖党明说:“制灯的竹要老的单竹才行,嫩的会变形,实竹又很难加工。这竹节也要疏,不然往往一折就断,所以裁料也是门功夫。”方口刀、圆口刀、橄榄刀、树叶刀,廖党明介绍完他的制作工具后说,花灯制作长久以来都是父子相传的,现在他那读大学的儿子也有一点兴趣,有时候会帮帮忙,但指望他们继承手艺是不现实的。他停了停又说:“幸亏他们都没有把花灯制作看成是下九流的东西,社会进步了,包容度也大了,许多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民间工艺和艺人。”

    但廖党明一直纳闷:这手艺会在我手里失传吗?

    本报记者刘耀龙 特约通讯员陈建清 黄伟光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